排名不能覆盖大学全部发展目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关注大学内涵发展系列评论之二

    随着大学排名在全球的快速发展,高教界越来越感觉从年头到年尾似乎都成为了大学排名发布的“密集期”。仅仅在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排名包括:武书连2018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等数十个。这些排名在上半年发布,迎合了中国高三学生和家长择校的需要,其中英国QS世界大学排行榜首次从下半年调整到上半年发布。

    从现有的大学排名类型来看,发布的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大学排名公司,二是商业性媒体,三是大学附属排名研究机构。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排名,都存在自身的利益诉求,属于典型的利益相关业务。从排名机构属性来看,众多有影响力的大学排名都缺乏独立性和公信力。从排名的指标体系来看,各类大学排名都是“极简”的,从评估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角度来说,这些过于简单的指标体系根本无从全面反映大学的全部。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大学在不同的大学排行榜上会名次差别极大的原因。

    为什么排名机构不选择更加科学而全面的指标体系呢?笔者跟全球四大排名的主要研发者都进行过交流,主要原因是商业成本控制,“科学”但“昂贵”永远不会成为排名机构的选择。从大学排名的利益相关角度来说,大学排名考虑的从来不是公共利益,“商业利益”和“政治正确”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事情。大学排名的本质是一种商业性信息披露,其最大的价值是公共关系,而不是质量评价和绩效评价。大学领导者在意排名的结果,并非因为排名结果对大学具有多么重要的评价和诊断意义,而是因为排名结果在媒体上披露出来对学校形象的影响。一位大学排名负责人告诉我:“你们高等教育学者对我们排名的所有批评,我们照单全收,但是我们不可能按照你们的方法来改进;我们也不会因为你们的批评就放弃排名,因为大学排名不是排给专业人士看的,它只是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虽然大学排名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但如果公共部门轻易采信大学排名结果则可能会出现异常糟糕的误导效果。

    全球化的趋势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可逆的,在全球范围和语境下探讨大学的发展坐标显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现有的商业性大学排名所披露的数据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全球的大学看到自己在某些侧面上跟其他标杆学校的差距,也能够在若干年的对比当中看到自身的进步或者退步,这有助于大学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内地高校在若干世界大学排名当中“高歌猛进”,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内地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普遍采用的科研激励政策,推动了高校在国际同行评价期刊发文数量和影响力的提升;二是内地高校科研基金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人员费比例不断提高,这一方面有效覆盖了科研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专职科研人员的规模,同时还优化了部分大学排名的竞争性科研基金指标;三是内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融入全球学术大家庭,国际学术同行对内地高校的知晓度不断提高,以及部分世界大学排名的全球学术同行调查进一步加大了内地高校学者的问卷投放量;四是在中国内地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学生占比指标不断提高。我们的差距则主要体现在国际学术同行对我国内地高校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内地高校科研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师生比也亟待提高。

    应该看到,大学排名不能覆盖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部发展目标。由于大学排名对人才培养这一大学核心使命与功能的体现严重不足,大学过于追逐排名,可能会导致发展误入歧途,在不断追逐科研项目、国际发表和成果高引用率的同时忘记了育人的本质追求,从而陷入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如果忘记“为人民服务”,一些顶尖公办院校就可能因为盲目追求提高师生比指标,刻意削减招生人数,导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减少;如果忘记“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公办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在盲目追求A&HCI和SSCI的指标中,忘记大学作为独立智库的作用;如果忘记“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一些高校就可能为追求排名指标走向“重理工轻人文社科”的偏差;如果忘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些高校就会在追求高引用率当中,错失为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会。大学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唯有回归大学之道,不忘初心和理想,大学才有未来。

    (作者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