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的“吕梁答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6-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赵飞说:“我也是农家出身,曾经我的家庭与田家没什么区别,帮助他们是我们教育人应尽的责任!”

    激发内生动力与技能培训结合,持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

    “我感到非常幸运,我能有今天,要感谢政府,感谢‘吕梁山护工’的专业培训。”

    说这话的,是临县后寨则村村民郭文英。2016年,她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后到北京当保姆,凭着专业的劳务技能和肯吃苦的精神,很快得到客户认可,客户还帮她的丈夫也在北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女儿也进了北京的公立幼儿园。

    “一技在身好脱贫。”201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为吕梁量身定制了脱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对贫困县农村劳动力实施技能全免费培训,让世世代代躬耕在土地上的农民走出大山,靠一技之长脱贫致富。

    临县白文职业学校是一所农村中职学校。过去,学校“门可罗雀”,农村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年来,变得“门庭若市”,每期培训,报名人数超员,家长只能等待下一期。为了让学员熟练掌握所需技能,学校每期培训的实操课都不低于150小时,并开设礼仪、普通话、传统文化等专业课,培养吕梁护工“勤劳、朴实、善良、诚信”的素养。40天培训期,每名学员的伙食、服装、实训耗材、师训等费用3000元,全部由政府承担。

    学校培训部主任成候平介绍,已培训的13期3097名学员中,签约就业1966人,输出率达63.5%,主要在北京、太原、天津、陕西等地就业,月工资最高超万元。

    如今在吕梁,已涌现出不少像郭文英一样的“金牌月嫂”“明星护工”。来自临县的刘俊明,培训后上岗3个月就赚了两万多块钱,凭借自己的细致耐心与吃苦耐劳赢得了雇主的尊重,如今月薪已达8000余元;交口县的杨林栋夫妻二人于2016年在北京一家养老院做护工,一年多就还清了以前的债务,还存款十几万元……

    马金莲2016年参加了首期吕梁山护工培训后,到北京一家家政公司就业,2017年初她返乡自主创业,注册成立了吕梁懿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带动300多名“吕梁山护工”姐妹走出大山,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吕梁山护工”是吕梁打赢精准脱贫的三张品牌之一。今年5月25日,吕梁市长王立伟参加第16批欢送仪式,就像欢送出征的“将士”,618名培训合格的护工,统一身着“吕梁山护工”标志服装,赴北京、青岛等地,走上了致富路。

    围绕脱贫攻坚、转移就业、对接新兴产业,吕梁又推出了“吕梁山技师技工”培训和“吕梁山工匠”培训。首批58名“吕梁山技工”经过专业培训顺利结业,已分赴杭州、广州等地的企业就业;与吕梁学院实行校地合作,已培训“吕梁山工匠”150余人,贫困户受训学员占26.3%。同时,吕梁还将与中铝、晋煤、焦煤等大型企业合作,组织专门培训,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

    3年来,市县两级通过多形式宣传发动、分类式订单培训、多元化就业安置、多层次跟踪服务,取得了良好的脱贫效果。

    吕梁市各职业学校,依靠自身优势为教育扶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这把“金钥匙”,为贫困百姓打开了致富门。

    截至目前,吕梁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已累计实施16期,共培训26530人,实现就业13138人,月均收入超过4000元,就业地辐射到太原、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内蒙古等10多个地区,初步实现了“一人培训就业,全家脱贫致富”。

    吕梁利用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扶持方式的持续转变。市委书记李正印表示,将进一步把“吕梁山护工”打造成全国老百姓认可的知名劳务品牌。

    “走不出去,家是我们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我们的家。”当年,“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今天,脱贫致富奔小康,万名护工出吕梁。

    吕梁人民坚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调动资源投入教育扶贫主战场,彰显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深入田间地头一个多月,寻找致贫原因;整理扶贫档案65册,为精准扶贫提供依据;办夜校搞培训教村民栽培技术……

    山西中医药大学驻临县大石吉村第一书记马秋香,被乡亲们视为致富路上的“主心骨”。驻村两年来,她与村干部一道,将“一村一品”优质谷子种子550亩,肾形大豆种子300亩,黑玉米、黑豆、黑谷子各100亩引到村里,在临县农委的帮助下成立了山西省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基地。

    “吕梁精准扶贫难度大、困难多,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的决心不能变。方山县是山西省教育厅机关与直属单位连续几年的扶贫点。2017年,省教育厅决定与吕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支持吕梁教育扶贫工作。”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介绍说。

    省内12所高校驻兴县、临县开展扶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分别在兴县6个乡镇和部分学校建立扶贫支教基地,针对农村教师设立培训计划,对当地贫困儿童、空巢老人进行帮扶;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中医学院等6所高校结对临县6个乡镇和部分学校,从旅游发展、职业教育、设立助学教育基金、乡镇小学支教帮扶和心理辅导、电商项目等全方位对口帮扶。

    同时,省教育厅决定,12所高校以定点帮扶县为载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以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实践为抓手,建立大学生接受国情教育长效机制。

    扶贫主战场,思政大课堂。让大学生在扶贫一线接受国情教育,广大学生在扶贫帮教的同时,懂得青年一代的担当和使命,自身觉悟不断提高,极大增强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与此同时,山西12所省级示范高中帮扶吕梁贫困县9所高中,11所职业学校帮扶10个贫困县。从学校布局、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手把手给予指导。吕梁同时开展本市县际结对帮扶,教育基础较好的孝义市、汾阳市、交城县选派精兵强将,赴临县、石楼县、兴县等深度贫困县传经送宝,吕梁学院10个学科的75名支教大学生,深入离石城区4所中学、11所小学顶岗支教。

    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进驻中阳县、方山县定点扶贫。北京理工大学选派8名研究生赴方山县进行扶贫支教,不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同时,两校出台政策,降低30分照顾两县参加高考的学生,参与学校自主招生。

    江苏省江阴市派出几十人的优秀教师团队,连续5年赴吕梁扶贫支教,在当地传为佳话。中阳县中阳一中、三中、北街小学与北航实验学校结成手拉手共建校,两地中小学师生互访、教科研互动和跟班影子培训成为常态。

    “提高音乐人口比例,助力吕梁音乐兴市战略。”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与吕梁市签订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开展音乐学科建设,编写音乐教材等支教活动,对吕梁300名左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每年选送5名优秀学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重点培养,在高考招录政策上给予优惠,助力老区音乐教育发展。

    中华慈善总会大众慈善促进委员会通过吕梁市慈善总会,为100所贫困中小学各建一所图书室,并向每所小学捐赠价值10万元的图书3700册,惠及全市13个县市61956名贫困生。

    得益于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出台专项招生政策的倾斜支持,2017年,吕梁考取清华、北大的18名考生中,13人通过专项招生计划被录取,仅中阳县就有8名学生走进北大、清华……

    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教育扶贫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吕梁再度彰显。

    励志扶贫与培养一代新人相融合,铸就青少年民族魂

    吕梁,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吕梁山绵延八百里,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八路军一二○师总部,到处是红色革命遗址,这里布满了革命前辈的足迹。

    临县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当年是延安圣地的屏障。梁峁沟壑间孕育着民族正气,巍巍吕梁山,泱泱湫水河,是吕梁英雄儿女成长的摇篮。

    临县林家坪乡南圪垛村在解放战争期间,曾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和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所在地,贺龙、习仲勋、林伯渠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此工作过,现在已经成为吕梁市青少年德育基地,全市中小学生来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成为常态。

    记者到来时,正遇上吕梁学院艺术系学生在这里写生。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周围,学生们用画笔抒发着他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扶贫必须扶志。近年来,以立志成才,摆脱精神贫困,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扶贫”活动,在吕梁市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赋予了教育扶贫新的内涵。

    兴县蔡家崖,曾是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战争年代,晋绥革命根据地担当着阻敌西犯,保卫延安的重任,是党中央部署支援前线、统筹后方的战略基地。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到1945年,吕梁人民缴纳公粮657万公斤,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过重要革命实践活动,贺龙、关向应所率八路军一二○师转战边区11年。

    1946年4月8日,我党高级干部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叶挺、邓发等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四八烈士”在此英名长存。

    “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得天独厚的红色革命遗址,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资源,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生动而珍贵的教材。

    2015年8月,兴县投资3亿元,一座以一二○师命名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

    为了让“红色”精神发扬光大,一二○师学校始终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聘请老八路来校讲述革命故事,鼓舞激励孩子们积极进取;利用每次发放资助金的机会,分年级召开家长会,既给家长解读政策,又让孩子知恩感恩,立志成才,实现家校共育。

    学校还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开辟为德育课程实践基地,让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

    如今,吕梁市百余处革命旧址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已成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血脉,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重要阵地。

    “扶贫重在扶人,扶人重在扶志,培养出一个有志气、有骨气的学生,就能影响和带动一批人励志向上。”冯冬生说。

    “蔚汾河水流不断,蔡家崖就在我们身边,烽火里前进的歌声,伴着鼓号声声相传,来吧,同学们,努力学习,像先辈那样忠诚勇敢,不怕任何艰难,我们要做优秀的壮志少年……”雄壮嘹亮的一二○师学校校歌,带着孩子们的远大抱负,带着父辈们的百年梦想,在吕梁山久久回荡!

    70多年前的抗战烽火中,陈毅元帅在此写下了《过吕梁山》:“花信迟迟春有脚,夕阳满眼是桃红。”满怀豪情的诗句,憧憬着这片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未来。

    少年兴,则民族兴;少年强,则国家强。

    六月的吕梁,千峰竞秀,万木向荣,大地一片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