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改革 同心同向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大学在“05方案”改革探索基础上,按照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等系列重要讲话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办好,关键是要把教材编好,把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的“1好+3好”重要批示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抓手,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旨归,依托国家教育部门择优资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等,聚焦课堂教学这一主体,探索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五维的“一体多维”综合改革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显性隐性”四大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大格局,为办好思政课、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提供了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经验。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形成改革“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大学立足人才强国战略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强调以“大格局”凝聚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大合力”。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领导体制,始终秉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稳步推进的改革理念,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多维”综合改革和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构建起同心同向同行的思政课改革“大格局”。
学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和改革领导小组,整体设计改革方案和蓝图,提出“育德为本、分类施教、效果至上”的教学理念,将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置于学校总体规划首位,率先制定并实施《西南大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形成综合化、系统化的工作思路和实施体系,增强思政课改革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统筹协调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文化资源等,形成多部门多方面力量相互合作、内在联动的全方位、全环境、全要素育人效应。坚持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为中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人才体系、学科体系、保障体系等系列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路、教学实施、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及资源整合,引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提升质量的根本方向。5年来,有50余所市内外高校来校围绕思政课综合改革进行观摩交流;8省市14所高校加入“1+3”教学实施体系,受到了《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和推介。
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系,谋实抓手“见实效”
学校既整体推进思政课改革,做到综合施策,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思政课改革的5个关键要素上重点突破,以“实抓手”提升“硬实力”。学校创新教学理念,坚持“整体育德,分众教学,网络互动,协同育人”;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条件保障,不断夯实做强思政课改革的条件支撑,在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更是下足功夫、成效显著。
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促成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转化,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依托各级各类项目,集中力量建成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研发涵盖四门必修课的“至善在线学习平台”;创立微信公众号,通过“微引领”“微循环”“微服务”等栏目服务理论教学,实现教与学同频共振的全方位、跨时空育人格局;开发市级“优秀教学案例”“精彩一课”“疑难问题解析”“精彩多媒体课件”等80余项;承担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编撰出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精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案例集》《中国梦大学生读本》《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等系列教学辅导读物,在用好“马工程”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打造更具本土特色、更加贴近学生、更能丰富教学的辅学读本。
狠抓队伍建设,精细培养,专兼结合,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让教师站好、站稳思政课的育人讲台。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引进国内一流高校博士、博士后,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和职称层次,选派优秀教师到世界名校访问学习;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重在遴选校内外学识渊博、德行高尚、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著名学者与知名人士,专兼职高水平教师达到130人。举办专项培训提升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寒暑假赴教育部门思政课实践基地参加实践考察;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等专项项目推进教学科研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由青年长江学者、思政杰青、思政课教学标兵和影响力人物组成的奋发向上的中青年骨干团队。
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用好用活“主渠道”
落实立德树人,关键是要用好用足用活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长期以来,学校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严格对标对表,落实课程及学时学分规定,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话语表达,让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火”起来,效果“好”起来。通过研发“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及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进课堂;通过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以多层次、全覆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1+3”教学实施体系为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创新教学话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基本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推动教学接地气,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使思政课教学“配方”更新颖、“工艺”更精湛、“包装”更时尚,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得到极大提升,育人的活力和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学校积极鼓励引导教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做科研,出版著作70余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多项改革入选教育部门“择优推广”计划、创新团队、人才资助计划;《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被中央宣传部门、新闻出版部门评为“第二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十佳渝版图书”。3篇论文入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论文”。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A档排名前10%。学科建设成效和理论研究成果也为思政课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机制,育人体系“同向行”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水平,必须理顺育人机制。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整体协同育人”理念,遵循学生发展与教学规律,统筹协调整合校内外各种育人资源,理顺育人机制,一方面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等的独特优势,构建了“协同化”整体育人机制。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与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里管理部门、重庆市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等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重庆至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高效便捷的“至善在线”数字化教学互动平台;基于课堂教学,利用红岩、抗战大后方等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浸润活动;构建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显性隐性”等相互协同的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大合力。
西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成效显著,涌现出了一大批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大学生群体和个人。近5年就业率均超过94%;97%的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思政课的学习表示满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高度肯定;毕业生徐梅在扶贫攻坚中因公殉职,被追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在校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群体和个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学生女子国旗班等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先进班集体;“火柴头”“红帽子”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跃于校内外;思政课艺术创作公益“一滴水”获第二届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奖;王刚、苏聪文、段永杰等3人26次深入基层、支教扶贫,获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姚章等40余人获全国中学思想政治微课大赛大奖。
西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综合改革和协同育人实践得到各界高度认可。国家主流媒体分别以“西南大学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西南大学‘三个转化’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政课也能有‘粉丝’”“西南大学:让‘高大上’的理论‘接地气’”等为题,多次报道西南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团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