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里的大学品格
校长讲话、拨穗、毕业合影……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悄然而至。在这告别校园、踏入社会的“衔接时刻”,校长们的毕业赠言无疑饱含着一所高校最真挚的智慧与希冀。或追溯反思、或劝勉激励、或展望畅想……内容不尽相同,折射的恰是大学精神的千面万化。本刊带领大家走进二十余所高校的毕业典礼,从不同角度,领略“最后一课”里的大学品格。
追溯与反思:用青春丈量生命的厚度
在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一些数据来回顾本科生的成长历程:你们平均每人每年在餐厅就餐消费5556元,体重却只增加了0.63千克,说明你们善于将能量转化为知识;大学期间,你们平均上了2368节课,参加了79次课外活动,读了34.4本课外书……
“现在大家或许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该校校长郝芳说,“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你们的长跑(男同学1000米,女同学800米)平均提升31秒,跳远提升24厘米,可见,大学不仅丰富了你们的知识,还给了你们有力地冲向远方的力量。”
当前,足球世界杯正踢得热火朝天,墨西哥1比0战胜德国,冰岛1比1战平阿根廷,上演了绿茵场上以弱制强的奋斗传奇。奋斗,也是今年各大高校毕业典礼上的高频关键词。
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我16岁跨入大学,同你们现在一样,实现了人生第一个奋斗梦想。”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回顾了自己的奋斗史,“40年来,我的奋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29岁当上教授,还是34岁担任副校长,唯有奋斗才能把新梦想变为现实。从中,我领悟一个道理:时间是奋斗的试金石。每个人的奋斗都会经受时间检验,最终在时间这块试金石上留下不同成色的人生。”
追溯四年的成长历程,似乎每一个人内心都多少有些遗憾。有的同学感叹还没跑遍校园,有的同学后悔还没谈过一场校园恋爱,有的同学还觉得大学生活不够完美。但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看来,每一名毕业生身上早已留下了鲜明的大学印记,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多彩的青春篇章,认真走过四年大学的人,都没有辜负青春。
是的,遗憾使我们期待更好,未竟事业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回首求学的这几年,我们的校园也在伴随着你们的成长而不断进步和变化,各项工作这些年一直保持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态势向好。”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带领全体毕业生反思四年变化时直言不讳,“但我知道对照同学们日益变化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需要继续加快,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各校区的办学条件还需要持续改善,新体育馆和功能先进的工程训练中心还需要加快建设……”
种种不尽如人意,既是目前学校未竟的事业,更是激励我们奋发有为的不懈动力。
劝勉与激励:倾尽哲思只为最后的叮嘱
社会的运行规则也与校园不同,竞争和淘汰异常激烈,各种不公的存在也不断地刺激着年轻人的神经。走入社会,柴米油盐、人情世故、奔波忙碌将毫不客气地把时间切割;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将持续触及观念灵魂;纷争、彷徨、冷漠、挫败等负能量将时常磨灭内心豪情,使人淡忘梦想,放弃诗意,活成油腻中年。
大学是社会的脊梁,我们将带着一颗怎样的初心离开?如何面对那些生活的纷纷扰扰?下一个归来你是否仍是少年?每年的毕业典礼,校长乃至全校的教师都会倾尽哲思,只为临行前的最后一次叮嘱。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和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公之本、立身之基”,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殷切地嘱咐毕业生,希望你们牢记“公能”校训,坚守爱国情怀,不论今后走到何方,一定不要忘记,你们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儿女,是祖国和母校南开的骄傲,更请你们时刻铭记,“爱中华、复兴中华”是新时代南开人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信念和追求。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唯有启智才能自立自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朱泽飞说,“希望大家明辨与善思并行,质疑与审视并重,涵养践行家国情怀,修炼向美向真向善向爱的慧心,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守望价值层面的常识与确信,厚实驾驭人生事业的智慧。”
不可否认,现在,抢红包的多了,情感表达少了;脸盲陌生的多了,见字如晤少了;旁观冷漠的多了,热情帮助少了。某种程度上,智能机器人时代的人们似乎变得缺少温度和热情,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
“唯一不能退让的就是对爱的坚持。”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对毕业生说,不管技术更迭多么层出不穷、眼花缭乱,但在所有高科技和黑科技面前,人类唯一不能退让的,就是对爱的坚持;人类坚决拒绝的,是技术的方兴未“爱”。诸位一定要有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和同理之心,要推己及人、奉献爱心,多做善事和公益,让彼此关爱和关怀的精神薪火相传。
“与校园这个安宁的港湾相比,现实社会带给大家的冲击恐怕要比校园中遇到的不便猛烈得多。能够让我们藐视前进道路上的风浪,指引我们人生的航船驶向成功彼岸的,唯有坚定而正确的志向。”最后一课,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寄对毕业生们殷切期盼,希望学生在毕业之后一定不要空谈理想,空谈目标,而应该勇敢地融入社会,在摸爬滚打中触摸真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不断的历练中反思所失所得,磨砺意志,凝练目标,校准自己的人生志向,不为风雨所困,不负时代所托。
除了照顾好自己,更要兼顾好他人。在每个人的人生维度呈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趋势。正如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所说,大家要从自我激励转向合作发展,始终涵养包容心态、始终秉持博大胸怀、始终遵循开源思路,充分展示学校推进全球开放发展、共建发展共同体的情怀,继承“海纳江河”的自然基因,不断开拓人生的高远境界。
展望与畅想:新时代怎样奋力新作为
从现金交易到移动支付,从招手打车到网约车出行,从提前占座到“斗鱼”直播……我们正处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也更能成就创新的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研判。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承担新使命,奋力新作为?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对新时代的展望和畅想成为各大高校探讨的热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创新已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早已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面临的时代,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选择怎样的生活,你会发现,在人生旅途中,推动人们不断前行的,永远是那一份勇于探索、不甘平庸的创新精神。
“当下,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传媒正在进入急剧裂变时期,媒体的智能化进程正在全面提速。大融合、大传播、大变革的大传媒时代正在到来。”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认为,这将是一个面临着巨大挑战的时代,但更多的是机遇。“我相信,大家完全有能力把握这个时代,这是由咱们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什么是文化基因?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忠诚、自信、包容、竞先’八个字,这源于从广院到中传六十余年办学历程的深厚积淀,践行于一代又一代中传人的事业追求,铭刻于每一位中传学子的内心深处。”
今年“五四”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寄语广大青年学生:“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正如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向全体毕业生发出的号召,“时代强烈呼唤所有武大学子,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做时代的领跑者!担当时代的领跑者,就必须立爱国志,传承报国精神。担当时代的领跑者,就必须创所未创,勇做开路先锋。担当时代的领跑者,就必须练真本领,永葆坚毅之心。”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未来,大家依然要面对很多次“考试”,因为“人生处处是考场”。我们每个人都是马不停蹄的“赶考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当好时代答卷人、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呢?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对全体毕业生千叮万嘱,要勤于学习,答好“填空题”,要勇于担当,答好“简答题”,要志于初心,答好“论述题”。只要大家胸怀远大理想、长存进取之志,努力践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就能答好人生考卷,谱写精彩华章。
名流观点
李嘉诚:建立自我
环境不是牢笼,在各行各业,你有实践力——把科技、现代化及工业化的优势,糅合成新。你有检视力,知道如何守常持变,厘清障碍;面临抉择,掌握进退,处变不惊。
现代环境的新挑战因循难立新,在平庸圈套的死胡同徘徊,徒然浪费资源事倍功半。要探求不一样的方法,才可寻找到有价值的量变。
建立自我,关键态度是“谦卑、谦恭、谦虚”。谦卑具有修复、激励功能,它是虚伪自大和傲慢综合征的预防针。有思想,有智慧带谦虚修为的人,是有量度、能长期处理复杂压力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并非唯一有效可行的选择。谦恭的人常带好奇、开明,自胜者强是充实人生的灵丹妙方。
立志要改变世界的人,有实质良心和才华同样重要,你的领导能力能否服务好理想?你的深度与宽度决定你是解决问题的人,还是问题本身;区分你是启发别人的天使,还是把主观强加于别人的牛魔王。
(摘自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邹才能:三个年龄
人生要珍爱“三个年龄”,第一个是“生理年龄”,身体素质决定生理寿命长短,科学在发展,寿命在延长,100岁应成为我们追求的下限目标。
第二个是“快乐年龄”,保持时刻快乐,是美容养颜、幸福长寿的秘方。要快乐,就要大气对人,生活不比较,名利不计较;要快乐,就要善心做事,不结仇怨,要有“化敌为友”的胸怀和智慧。
第三个年龄是“价值年龄”,国内外政治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等,都对社会作出杰出的贡献,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等虽生命不在,但价值长存。
进入新时代,坚信新一代的西南石大人,“梦想不抛弃、理想不放弃、生活不生气”,努力做一个“有非常规思想”的人、做一个“有非常规时间”的人、做一个“有非常规价值”的人。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在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葛兆光:三个原谅
请大家原谅,因为我要说,所有的大学,而不是某一所大学,都越来越像培训学校了,陈寅恪所讲的自由之精神都被丢掉了,连加拿大学者所讲的,大学应该教授的是常识的课程,也被丢掉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