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策化解“班主任危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半月谈》报道了中小学班主任危机问题,受到网友关注。但是,相对于班主任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而言,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合力推动问题在政策层面予以破解。

    随着时代发展,以育人为核心的学校在功能上发生改变,中小学校不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而是发挥着更多属于家庭和社会范畴的作用,如学生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食宿生活、留守儿童的情感陪护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也相应随之扩展,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于是出现了媒体所谓的“班主任危机”,束缚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影响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基于笔者在实地调研中的了解,事实也是如此,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总体不足问题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待遇上班主任工作的“入不敷出”。校长普遍感到为难和苦恼,出现学校在班主任的选聘上采取轮流摊派、强行安排、校长自担等多种无奈之举,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些教师数量本身就不足的寄宿制学校和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和精神压力巨大,导致不能很好兼顾教学和班级管理,也不能很好顾及工作与家庭,成为老师们避之不及的工作。而且,想让马儿跑但草又喂不好的强制性安排,也直接影响到了学校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班主任危机是一个发展性的教育问题,成因比较繁杂,须在政策层面进行突破,即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新的情况和问题,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保障与班主任工作任务相匹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而破解方法之一就是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将国家原来规定的班主任津贴与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项目归并,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的安排。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在分类细化上的不够完善,再加上地方和学校进行绩效工资分配的操作难度,导致班主任的工作和相应的津贴难以通过绩效进行充分体现,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