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丰富第二课堂育人成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统计学院学生参加“五四”文化艺术节朗诵比赛。本文作者供图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合唱团收到来自吉林长春某监区的一封信,写信人是监区“北回归线”合唱团的成员,素未谋面的他们听到该校学生合唱《我爱你中国》后,被青年学子充满着青春活力与爱国热情的歌声感动,便向合唱团成员写信抒发他们的澎湃心潮。一群没有接受过系统声乐训练的普通大学生能够唱出这样优美的旋律,展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得益于统计学院党委构筑的“三位一体”第二课堂育人阵地。

    “我们不仅要巩固第一课堂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还要努力打造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第二课堂。”该校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介绍,近年来,学院秉承“育人为本,学生为重”的理念,积极推进“思想引领、能力提升、学术培育”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建设,助力学院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立足本位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我们希望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支撑,以‘互联网+’思政为平台,以团学活动为抓手,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落地落实,厚实学生的精神内核。”学院党委书记孟生旺说。

    为了改善学院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条件,统计学院于2016年开辟了专门的室内空间建设党员之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

    如果说党员之家的建设还仅仅是硬件条件的改善,那么“党建促进会”的成立就是增强学生党员思想凝聚力的组织保证。

    该院通过成立“党建促进会”,吸收优秀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学生党建工作中,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学生“党建促进会”“党员之家”双管齐下,从软件和硬件上保证了学生党建活动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凝聚了一批思想进步、行为精英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使思想引领工作有队伍、有依托、有抓手,并以他们为中心辐射更多学生,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拓宽了渠道,厚实了土壤。

    积极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依托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院刊等媒介,打造出学院宣传报道理论学习和学院活动的“金喇叭”,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政育人新模式的广播效应。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专职辅导员、团委书记边策积极开展“数说心语”舆情调查工作室建设工作,构筑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新平台。

    “工作室锻炼了我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大大提升了我的政治素养,也在数次的实地调研中帮助我巩固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工作室学生骨干、2014级本科生王雨果这样说道。

    找准定位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学院党委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也成为学院党委开展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该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将“厚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大家对理科生的印象是严谨刻板,每天只知道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大家知道我们理科生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统计学院是该校仅招收理科生的学院之一,该院党委副书记郭栋指出,“小学院发出大声音”是近几年统计学院第二课堂开展情况最真实的写照。

    学术活动方面,统计学子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佳绩;文体活动方面,接连问鼎女排甲级联赛、男篮乙级联赛等赛事……这些成绩与奖项,充分展现了统计学院学生培养取得的突出效果,是统计学子全方面成长成才的有力证明。

    在学校的支持下,2015年统计学院实施了“明德数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让学生在主攻专业领域获得深入发展的同时,得以开启跨专业的学习发展模式。项目以“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注重实践、强化科研”为理念,通过两年时间,着力培养出文理兼容、专业扎实,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具有实践能力、科研技能和公益意识的数据科学人才。

    提高站位

    增强学术实践素养

    2017年年底,第三届全国高校研究生统计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开幕,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统计专业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对统计学院的学生而言,近年来,像全国高校研究生统计论坛这样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大家有了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之外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共同学习探讨专业前沿问题。

    把学科特色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以专业特色为支撑搭建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桥梁,是统计学院党委探索第二课堂建设的新思路。学生在参与学术论坛、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实践能力,也逐步形成了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可贵的精神品质,这些有益的“外部性”反作用于第一课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科竞赛的机会,学院党委通过对统计调查协会、精算学会等课外学术性社团的指导,先后组织了“卖油郎杯”学生课外调研作品竞赛、“京港大学生大数据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在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过程中,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着社会的变化,接触到国计民生的现状,逐渐培养起了最真实的社会责任感。

    学院还鼓励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把第一课堂的所学所想投入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统计调查协会是统计学院的老牌学生社团,它依托统计学科的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极具社会价值的调研活动。

    “在统计调查协会的几年中,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满意度调查’‘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17省百村农村土地权利调查’等调查实践活动中。这些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研的积极性。”统计调查协会会长、2017级硕士研究生郑宏远说。

    不久前,该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学生创新统计联盟,率先联合各大高校统计院系的学生力量,创新性地打造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统计调查项目和科研平台。依托全国高校学生创新统计联盟,全国高校研究生统计论坛已成功召开三届,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30余所高校200余名研究生热情参与,投稿优秀论文数量达100余篇。

    “通过举办研究生统计论坛,各高校的同学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切磋讨论统计专业的学术知识和前沿发展,同时还能够获得老师专业的点评,进一步完善个人的研究内容。这是属于统计专业研究生们的论坛,我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以学生的身份发出学术之声,是研究生学术生活当中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统计学院研究生会主席、2016级硕士研究生蔡笑炜这样说。联盟的成立,正是学院党委积极倡导的搭建学生学术实践平台的成果之一,多项学生学术活动的开展,巩固并强化了学院的学术氛围,传递了踏实求学的科研精神,成果显著。(通讯员 郭栋 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