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吝啬”的大慈善家
他的名字,或冠于教学楼,或冠以实验室,或冠之图书馆。甚至,他的名字直接用于命名学校,“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的名称屡见不鲜。
这个数量有多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截至去年6月,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他是鼎鼎有名的慈善家,虽然他的捐赠数额不是最多,但他的捐赠数额占到了自己总资产的80%,这一点在国内鲜有人匹敌。
7月10日上午,他安详辞世,享年99岁。
以“抠”闻名
田家炳是香港有名的“皮革大王”。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田家炳投身公益。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然而,这样一位“皮革大王”、大慈善家,却以“抠”闻名。
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80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曾有记者不信田家炳的“吝啬”,亲自跑去明察暗访,待看到田家炳连矿泉水瓶都要循环使用,出去住酒店还要自己带香皂,方才信以为真。
如此“吝啬”的田家炳,在捐赠办教育上,却毫不“抠门”。
1997年,香港遭遇金融风暴,经济受到重大影响,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大大减少,对外承诺的捐资难以为继。
怎么办?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他在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余平方米的大别墅!
想法一出,家人几乎齐齐反对。这栋花园式豪宅,田家炳已和夫人住了37年,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田家炳决心已定。他说:“我已经答应了别人的申请,有了承诺就要做到。你们(指子孙)都已成家立业,我和太太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
最终,儿孙拗不过田家炳,他成功地卖出了房子。按照当时香港的房价,那栋房子的价钱超过1.2亿港元,但是为了尽快换成现金,田家炳把价格降到了5300万港元。买家听说背后故事,深受感动,又主动加了300万港元。最终,这栋住了37年的花园式豪宅,为田家炳换回5600万港元现金。
这让田家炳开心不已。“别墅卖的钱可以捐助20间学校,我也尽了绵薄之力了,很开心!那种收获,会比自己住大很多。”他说。
就是秉承这样的价值观,几十年来,在教育捐赠上,田家炳不遗余力,成为受人敬仰的大慈善家。
教育情怀
1993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据相关人士回忆,之所以将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是因为田家炳倾囊办教育的行为感人至深,“办教育的慈善家很多,但是像田家炳先生这样倾囊办教育的不多,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
那时,当“田家炳星”获得命名的消息传来,田家炳喜不自禁:“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对教育,田家炳有着最深重的挂念。
曾有学生问他,一生是否有遗憾?田家炳沉默良久,回答:“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多受一点教育。”
田家炳连中学都没有读完。彼时,他的中英数都学得很好,但是16岁那年,父亲不幸逝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刚刚读到初二的田家炳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这也成为田家炳一生的遗憾。他常常感慨:“如果我有机会受到更多、更高的教育,则会对我的事业有更大的帮助,也可能帮到更多的人。”
后来旅居国外的经历,对田家炳也影响很大。他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他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他说:“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在他前两年的著作《我的幸福人生》一书中,田家炳写道:“总结由1995年开始重点关注教育项目以来,获得社会人士的精神上的支持,使我的身体因心理上长期感到欢乐而更加健康,也把我的人生价值观提到最高的层次,更盼上天能让我多活几年,为社会、为民族多做些好事。”
有鉴于此,田家炳对教育人士极为尊重。
2006年,田家炳在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他向全场的中学校长致辞:“我的学历低,今天与诸位谈教育,实在惭愧。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中学教育是兴学育才的基础,而校长是全校的掌舵者,实在有望诸位努力。”
言罢,时年87岁高龄的他,向着全场深深鞠了一躬,坚持不要别人搀扶,一步步地走下主席台。
一生低调
回望田家炳的一生,尤为让舆论感叹的是,尽管他因捐资助学而声誉日隆,但却没有在社会团体或政界担任一丁点儿职务。
其实他受到的邀约极多,但他秉承先父“宁可实而不华”的祖训,一一婉拒。
他有过详细解释:“我生活简朴、平民化。我宁愿没有那些非与我有直接关系的荣誉。更何况我所付出的每一笔捐献,都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无形的满足和快乐,不想再得到其他什么了。”
这种低调,由生,至死。
他去世后,按照遗愿,葬礼仅由家人出席,以给家人一个安静缅怀的空间。
也是因为这种贯穿一生的低调,他本人甚少见诸报端。
然而,对那些每天出入“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田家炳教学楼”的学子来说,他的名字和代表的精神,已深深融入心中。
7月10日、11日两天,在黑龙江,在四川,在湖南,在香港……全国各地受过田家炳资助的学校,不约而同地举行悼念活动,怀念这位为中国教育事业倾尽所有的老人。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
他的一段话,为人们反复提起——
“对钱,我认为够用就好。所以,我到现在没有购置专车,每天坐地铁上班,房租成为我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当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钱’,但我却希望我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本报记者 高毅哲 综合报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