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站立在课堂中央
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应陈鹤琴先生邀请,写了一首《教师歌》,作为“儿童教育社”的社歌: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来!来!来!”陶先生以他一贯的智慧与热忱,用一声声真挚的呼唤,告诉所有老师一个真理,只有了解、解放、信仰了儿童,才能做真正的儿童教育。读完成尚荣先生《儿童立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不禁又想起陶先生的《教师歌》,我觉得成先生这本书,与陶行知的儿童观息息相关,同样告诉所有的老师,“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立足于儿童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活教育。
“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儿童立场”即是指教育人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应基于儿童,从儿童出发。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的追寻。《儿童立场》这本书,就是成先生对他所认定的价值的精彩阐述,他用了四辑文字,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度剖析了“儿童立场”作为教育基本面的重要性,还有如何做到的策略引领,更指出了作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儿童研究视角的确认、调整与发展走向。
到底怎样才是“儿童立场”?书中第一辑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换句话说,认识和发现儿童就是“儿童立场”。成先生引用了卢森堡的一句话,“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简洁形象,恰恰给出了“认识和发现”的真义——对于教育者,儿童始终应在自己的前方,在自己的视野里,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哪怕他从事的是再伟大的事业。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常常撞倒孩子,正因为此,成尚荣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他用12个字来表达这项研究的主题: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这三个短语的根基在“回到儿童中去认识真正的儿童,发现真正的儿童”——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教师歌》所指?成先生提了四点“回到”:一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二是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三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四是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细细推敲这四点“回到”,几乎可以说这就是《儿童立场》一书的核心观点,因为它们所指向所呼应的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儿童是谁?”
儿童是谁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决定了教育者可能会是个什么样的教育者,他的教育观必然来自儿童观。成先生提醒我们,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儿童本来的名字就是自由;儿童最伟大之处是“可能性”,意味着生命伟大的创造;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化世界,让儿童真正生活,就是对这三个世界不偏废更不遗漏;儿童还是游戏者,游戏是生活方式,也是学习方式。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就建立在这样具体的儿童之上,他给了我们很多实践性智慧,比如有一篇《小学不小:人生的透镜》,绝大多数老师都能想到,小学并非人生中可有可无的一段,但能够将小学与人生的联结分析得如此深刻灵动,并且诗意盎然,大概非成先生莫属。他从儿童心性、童年根性出发,指出“小学不小”,在其童年的力量推动下,“铺展学习之旅”,在实践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某次演讲时说道:
“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如果借用他的这句话,那么,真正的儿童立场,就是“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个撞向墙的儿童之间,我将永远,站在儿童的一边”。怎样才是“站在儿童的一边”呢?《儿童立场》一书二、三两辑即讲了与之相关的有效研究、实践策略、典型人物、学习方式,这些篇章温暖又自在,“教师: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教研:教师前行的罗盘”,别具一格的比喻,是成先生儿童立场的最好寄托。成先生是理论家、实践家,更是行动者,他在长期的研究与访学中,关注学校、关注一线、关注校长、关注教师,因此,他发现了“尝试教育”的儿童理论基础,他看到了周益民老师母语课背后的童心与诗意,他抓住了南京实验幼儿园课程中所应和的儿童成长节拍,他领悟了台大“傅钟”蕴含的思想波澜……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成先生的行动与言论,也就是在召唤更多的老师,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帮助儿童。他不遗余力地写作、演讲,谈儿童哲学,谈儿童文学生活,谈儿童阅读境界,谈儿童学习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毫无疑问,这应该是所有时代关于儿童的最大学问,更是这个时代关于儿童的最迫切的学问。
成尚荣先生走的学校多,看到的孩子更多,在最后一辑《心灵的谷仓与那口藏着的水井》中,他回到孩子身边,回到学校现场,更多谈了儿童立场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鼓励为人师者从儿童身上汲取智慧,学会等待,善待错误,保护儿童创造的天性、丰富的潜能。这一辑里有不少故事,其中有一则引自《塔木德经》的“为未来多栽树”深深打动了我,“既然我的祖先为我栽树,我也该为我的孩子栽些树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到“为孩子们栽树,就是为未来栽树”——孩子们本来就是一棵棵走向未来的树,是一个个“未被承认的天才”,教师该怎么做?他说:“让我们重温自己的童年时代,让我们再做回儿童,只有永远和儿童在一起,才会永葆童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当读到这句话,我一下子就想到成先生本人,难道不是吗?他始终守望儿童世界,和儿童在一起,所以还一直保持童心,在古稀之年,仍然拥有教育的大智慧,创造力勃发。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研究是大学问、真学问。《儿童立场》一书,就是学问之书,其中藏着太多“可能性”,是学问的可能,实践的可能,思考的可能,书写的可能……一边读,一边记,一边想,他那些迷人的话语,令我一见难忘:“教师——悬在屋顶的金星”“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小学教育好比一个谜语,这是人生之谜,解开谜就会拥有更美的人生”……还是陶行知先生说的那一句: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就让我们追随成尚荣先生的脚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陪孩子们一起站立在课堂中央,只有这样,才是你和我最闪亮的“儿童立场”。
(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