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出特色”到民族学“冠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7-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云南大学及云大民族学、生态学学科榜上有名。

    大学的影响和活力在于其特色。云南大学与国内著名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可能拿全能“冠军”,但作为西南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云南大学可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练就单项“冠军”。正是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云南大学近年来迈上了高质量、有内涵的特色发展之路,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也将办出特色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着眼点,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

    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吴文藻、费孝通、许烺光、田汝康、方国瑜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曾在此任教,开创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魁阁时代”,形成了深厚而优良的学术传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不断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从2002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到2009年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荣列第一,再到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排名全国第一),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学校的王牌学科之一。

    云南大学民族学“冠军”是怎样打造的?主要有六项举措:

    一、把民族学和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高原,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有“生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美誉;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门户作用;民族种类多,多种宗教并存,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样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大学生于斯、长于斯,面对这些宝贵独特的重要研究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从云大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学校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云大将更有可能成为单项“冠军”的民族学、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二、构建民族学学科群,或大民族学。民族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与社会科学多个学科有关联。构建大民族学,旨在拓展民族学研究空间,把民族学做大做强。构建民族学学科群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学校通过机构改革,把全校23个处级系合并为8个学院,并以此为契机,将与民族学有关的成果、人才、图书资料、研究基地、学位授权等大部分资源集中到一个学院,把分散的指头握成一个拳头,形成以一所学院为主,相关学院配合,多学科合作,可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大民族学学科群。

    三、申报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博士学位授权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主要标志。过去,云南大学民族学没有博士学位授权。按规定,博士学位授权,首先要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并有一届毕业生才可申报。云大1996年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1999年才有一届毕业生,原本2000年才可申报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但依靠学科独具特色的优势和强大的综合实力,民族学在1998年就提前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继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之后的3年间,学校又获准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成为一级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面中文、政治、法律等学科获得了民族艺术、民族政治、民族法学等博士学位授权,民族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

    四、开展全国民族村寨调查。为拓展云南大学民族学研究视野,改变世界研究中国、中国研究云南、云南研究自己的民族学研究旧格局,学校开展了全国民族村寨调查。调查共选择全国55个有代表性的各民族村寨为调查对象,并分两批进行,云南省为第一批,其他省份为第二批。第一批调查对象为云南省人口较多的25个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村寨,从进村调查到调查成果出版历时15个月;第二批调查对象为其他省份具有代表性的32个民族村寨(其中满族和蒙古族为重复调查),从入村调查到成果出版历时9个月。两批全国民族村寨调查,参加调查的师生共计345人,出版调查成果63本,共计1700万字,收集了大批实物,拍摄14000幅照片,摄录了一批音像资料。此次调查不仅为国家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五、建立民族村寨研究基地。民族或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科学结论,需要变迁过程提供的数据支撑,这样的数据通常因为缺乏记录而很难找到。云南大学通过建立民族村寨研究基地,不间断地观察该民族村寨的变化,记录村寨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形成村寨日志,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六、建立中国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库。在全国民族村寨调查期间,学校组织遗传学专业的师生采集全国除高山族之外54个少数民族的血样,建立了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云南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泰国清迈大学及我国复旦大学合作研究,在国际著名刊物《人类遗传学》上发表《Y染色体基因型指示喜马拉雅山地区史前期人类迁移的历史》一文,得出“汉藏同根”的结论,使“汉藏同源”的传说得到科学证实。民族学与遗传学交叉研究,有助于解决民族和与民族学有关的难题,民族学与遗传学交叉研究的成功案例拓展了民族学创新发展的视野。

    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学科。云南大学民族学成为学科“冠军”后,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攀登。而云南大学其他学科,也应汲取优秀经验,坚持“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打造出更多像民族学一样的单项“冠军”,推动学科高峰快速凸显,学科高原全面崛起,共同绘就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宏伟蓝图。

    (作者为云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回族学会会长、云南省郑和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