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穿越不同体制的跨界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7-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五音大鼓数百年,代代相传到今天。五音大鼓唱新段,唱的是我们的好校园……”日前,在北京市密云区第四届学生艺术素养展示活动中,巨各庄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赢得了满堂彩。一位家长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教咱娃的可是来自中国合唱家协会的国家级艺术家。”

    2014年4月,北京市启动高校和社会力量支持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这项后来被简称为“高参小”的项目,由市级统筹经费,将高校和高水平艺术团体的专业教师和专业服务引入薄弱小学,帮助学校特色发展。进入巨各庄镇中心小学的国家级艺术家们,就是通过这个项目走进了这所远郊区的小学。

    北京市教委“高参小”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甘北林介绍:“4年来,21所高校和11家高水平艺术机构的优质资源被引入全市166所中小学,1万余名来自高校和高水平艺术机构的体育、音乐、舞蹈、戏曲等专业人才走进薄弱学校,这项穿越不同行业、不同体制的跨界改革直接惠及学生超过40万人。”

高水平艺术团体助力村小特色育人

    五音大鼓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将这项技艺保存至今。然而这门被北京市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传人仅存5人,且年事已高。多年前,巨各庄镇中心小学成立五音大鼓社团,邀请老艺人每周五下午到学校授课,以传承这份乡土文化遗产。然而,多年坚持,每届参加社团的孩子都不超过5人。

    2014年,巨各庄镇中心小学第一批参与到北京市“高参小”项目。这次对接让学校与中国合唱家协会著名指挥家孟大鹏结下了不解之缘。孟大鹏看到了五音大鼓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所学校的独特价值,他帮助老艺人们整理五音大鼓曲谱,并对传人们培养孩子对五音大鼓的兴趣提出了许多建议。现在,巨各庄镇中心小学五音大鼓社团已经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1人。孩子们的水平也迅速进步到可以演唱整套大鼓,俨然成了准专业的五音大鼓演唱者。

    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文亮说,对密云这样的远郊区县来说,缺乏高水平体育、美育师资一直是一个老问题。市级统筹的“高参小”项目,让密云面对老问题有了新解法。

    密云区启动“高参小”项目以来,不仅中国合唱协会在巨各庄镇中心小学建立了孟大鹏工作室,中国舞蹈家协会(现东方演艺集团)、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也在密云三小等地建立了教育实践基地。这些高水平艺术团体从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社团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学校工作,惠及4所学校3567名学生。

    通过“高参小”项目搭桥,杨敏、冯双白、于海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教育家走进郊区校园,在提升乡村校园艺术教育水准的同时,指导剪纸、皮影、五音大鼓等一批非遗项目在农村校园融入课程并落地生根。檀营小学的马头琴、果园小学的民乐、朝实密云学校的京剧等都成了各校的品牌节目。

    “发挥高校、协会专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美育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张文亮说,“这也是让农村孩子公平享受高质量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校艺术特色助力小学办学特色

    今年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开幕前,一群来自北京丰台丰体时代小学的学生在舞台下先上了一课——由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组派出的专业教师专门给孩子们讲授了如何欣赏芭蕾舞的知识。校长张拥军告诉记者:“像这样近距离接触高雅艺术的实践课程,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已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全校师生和家长走进高雅演出剧场达到6000人次。”

    2014年,丰体时代小学加入“高参小”项目,成为北京舞蹈学院支持特色发展的小学之一。甘北林说:“对高校和高水平艺术机构来说,抓住一部分学生做社团是最容易出彩的,但我们对这些资源学校的要求是,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教研、教材、教师这八个字上下功夫。”

    4年里,北京舞蹈学院先后派出数十位舞蹈教师,根据学院和小学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与学校专职艺术教师配合,为学生固定开设普及型艺术课程:一至二年级每周每班开设舞蹈形体课、游戏美术课各一节;三年级每周每班开设舞蹈形体课一节。

    在此基础上,北京舞蹈学院派出的教师还给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型社团,帮助学校建立完整的舞蹈社团梯队。不久前,在全市中小学舞蹈展演中,丰体时代小学拉出了一支男生舞蹈队,一举夺得全场最佳表演奖。

    据统计,目前北京全市“高参小”资源单位已经为对接学校开出了684门课程,包括体育类、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等八类,年度总课时超过40万。甘北林说:“北京市聘请了60名专家,每年对各校开设的‘高参小’课程进行督导,既关注教育教学的规范,也关注专业的水准。2017年全年听课督导的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课程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家长的满意度达到95%。”

高校专业高水平助力小学学科高水平

    严格来说,北京市教委推出的“高参小”项目最初只是针对薄弱小学的体育、美育发展。但这项打破体制限制,大胆为基础教育引进高校和社会优质资源的改革举措启发了随后一系列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从单纯支持小学发展,拓展到进一步支持中学发展;从聚焦基础教育体育、美育建设,拓展到进一步支持学校学科特色建设,“高参小”的内涵在改革中不断被丰富。

    前不久,首都学生外语展示系列活动落幕,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的孩子拿到了全市一等奖。与此同时,一项全国小学英语辩论赛的总决赛上,有一支代表队同样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负责学校外语学科的教师马月斌说:“拿到全市一等奖,参加全国总决赛,这些事情过去都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大学支持学校发展4年,这些事情就真真实实地发生了。”

    2014年12月底,作为“高参小”项目的拓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海淀区教委签约,正式将两所老居民区里的小规模学校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派出优秀教师全面参与小学外语课程和学校社团建设。小学一年级每个班都有两名大学教师授课,全校每个年级都有大学教师负责的英语社团。

    “教师们也是直接受益者,通过大学的平台,学校教师参加了全国性的外语教学培训,和大学教师一起研磨课程研究课题,有几名教师在大学教授指导下还发表了科研论文。”校长徐宝如说,“今年,学校还被海淀区教委确定为区级外语特色基地校,成为全区外语教学展示的窗口校。”

    4年前,两所小规模小学合计学生不到800人,今年北外附小全校学生已经超过1300人。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高参小’项目的初衷是发挥北京高校和高水平艺术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薄弱学校发展特色形成品牌。4年来,这项改革激发出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动能,帮助全市上百所薄弱学校收获了老百姓看得见的质量提升,赢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未来,这项改革措施将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