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老区学前教育增量又保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7-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第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上编织课。 赵彩侠 摄

    ■走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特别报道 

    莒南县试点任务

    ● 扩大普惠性资源

    ● 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从2元到5000元,不论捐款多少,体现的都是村民积极支持公办园建设的心情!”近日,本报记者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涝坡镇鸡山幼儿园采访时,莒南县教体局托幼办主任刘宏指着幼儿园墙壁上悬挂着的三大块捐款公示牌,满怀感激地说。

    原来,2015年9月,地处偏远的鸡山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时,朴实的村民们纷纷慷慨解囊,自愿捐款给孩子们买玩教具。3年过去,第一批入园的孩子已经毕业了,公示牌甚至也褪色了,但记者似乎还能想象出3年前村民们激动的样子:他们的孩子终于可以不出村子就能上幼儿园了!

    事实上,从2011年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莒南县就有近130所幼儿园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满足了越来越多莒南老百姓对孩子顺利入园的期盼,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

    强力推进,普惠性幼教资源增速明显

    莒南县地处鲁苏交界处,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教事业历史悠久。早在抗战时期,就设有专门的“战地托儿所”。但事实上,作为老区,莒南一直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充分的难题。目前,莒南全县有82万人口,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这个数字并不突出。尽管如此,近年来莒南学前教育仍然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答卷。

    2011年,学前教育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当时,适逢山东省大刀阔斧地开展义务教育改薄攻坚。莒南学前教育抓住时机,搭上了这班“顺风车”。县政府出台了《莒南县中小学幼儿园2011—2020布局规划》,并将幼儿园建设列为“10件民生实事”之首。2012年,全县1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按省级示范园标准异地重建。

    与此同时,全县也开始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覆盖人口3000—5000人”的原则,探索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幼儿园配套建设。为做好布局规划,县教体局托幼办与基建科亲自组织人马到乡镇开展了历时三个月的调研。“我们亲自到计生委和公安局调资料,各乡镇有多少人口,1—3岁、3—6岁孩子各有多少,每个幼儿园覆盖多少村庄,都把底子摸出来了。而且,园所建在哪里,建多大,基建科的同志都是亲自丈量的。”刘宏告诉记者。

    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件事令刘宏至今难忘。当时,调研组一行人到了道口镇胡家官庄村,一听说要在镇里建幼儿园,村支书胡发利就找到他们,激动地说:“俺村小学因为当时村里意见不一致没留住,撤销了,老百姓一肚子意见。现在只要有条件,就把幼儿园留在俺村吧,这也算是为我们村办了一件好事。”

    在分管局长王世明看来,这三个月的调研虽然很辛苦,但保证了后续园所建设的科学有序推进,反倒省了不少事。

    目前,莒南全县拥有各类幼儿园182所,其中公办园108所,普惠性幼教资源已达到80%。而在2010年底,全县注册的幼儿园只有53所,公办园也不过35所。8年内,莒南县幼儿园平均每年增加超过15所。尤其是2016年,被评选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以来,莒南公办园增速更加迅猛。仅2016年,全县新建公办园就有30所,2017年更是达到33所。

    多措并举,确保师资配备与园所建设同步

    与莒南幼教资源高速增长同步的,是师资配备的快速跟进。2012年起,莒南县将镇街中心幼儿园设置为与中小学同级别的独立法人单位,公办园坚持与中小学一起招考教师。2012年至2013年,先后有近60人通过招考进入幼教队伍。这两批招聘,夯实了乡镇中心园的骨干队伍,确保了每园有一名园长,两名副园长。

    据统计,近年来,莒南全县共考聘学前教育专业公办教师101人,非公办教师100多人,同时还吸收了从中小学转岗的137名教师进入幼教队伍。与此同时,各中心园每年还会遴选部分没考上编制但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作为临时代课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业务指导,帮助他们考编。刘宏说:“这也是不得已的土办法,但也实现了培养教师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莒南县乡镇中心幼儿园在编教师的比例已达到68%,农村园也实现了从“一人一个园”变成了“两人一个班”。

    镇村一体化管理,实现园所抱团发展

    幼儿园建成了,师资有了,怎么管?

    事实上,针对幼儿园管理分散、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006年,莒南就开始探索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实施划片管理,每个片区至少有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心园,片区内其他所有园所,都是中心园的分园。中心园对各分园采取“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内部配备、统一经费管理、统一收费类别、统一教师管理、统一业务指导。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集中人财物资源,发展优势园,同时带动劣势园。

    石莲子镇是莒南最早开始推行镇村一体化的乡镇,受益也最多。该镇中心园园长赵春成记得,2005年,他刚到石莲子镇时,整个镇子就有48处幼儿园,但个人办园现象非常普遍。“一个人一所园,既是园长,又是教师,还是水电工,而且办园场所变化不定,今年在这里,明年就不知道在哪儿了。”

    2006年,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后,石莲子镇结合各村庄大小、幼儿多少、距离远近,把48处园所撤并为26处,由两所中心园集中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该镇两所中心园全部被评为省级示范园,还有一所达到了市十佳园标准,其他园所办园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涝坡镇的天湖幼儿园也是这一管理体制的受益者。该园目前只有3个班级,4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半年只收960元保教费。这些资金根本无法维持园所正常运转。但中心园通过一体化管理机制统筹经费,保障了该园正常运转。也因此,在莒南,各分园都亲切地称中心园为“娘家”。

    以课题带教研,推进园所内涵发展

    在记者走访期间,正赶上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第二幼儿园在上编织课。有的孩子在编手链,有的在编草帘,还有的在编围脖……但无一例外,他们都神情专注,技艺娴熟。在各个班级教室里,记者也看到了许多乡土化材料编织的成品,如玉米皮编的坐垫、纸条编的小筐、绳子编的拖鞋,甚至还有柳条编的鸟窝……园长李素娟告诉记者,园里聘请了专业的编织教师,每周小班开设一节编织课,中大班开设两节,每个班级也设有编织区角,孩子们可以随时进行编织。

    事实上,像十字路二幼这样课程特色突出的园所,整个莒南就有14所。

    为提升办园品质,2016年末,莒南确定了14所落实《指南》实验基地幼儿园,每个园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立项一个县级课题,通过深挖园本课程,探索《指南》的园本化实施路径,促进园所内涵发展。

    刘宏告诉记者,为建设好园本课程,近年来,全县组建了教育教学教研中心组,坚持隔周做教研,对教师进行常态化的业务指导。通过扎实的研究,各园所的园本课程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十字路一幼的种植课程,十字路二幼的编织课程,莒南县实验幼儿园的民间游戏课程,第五小学附属幼儿园的绘本剧课程等,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教师们学会了系统设计活动,理论基础更深厚了。孩子们的专注力、动手能力,甚至观察、想象力都有很大提升。”十字路二幼的教师徐慧告诉记者,深入研究课程让教师和孩子们都受益良多。

    尽管莒南学前教育已有长足发展,县教体局局长孙运伟也指出,在新的时期,还存在一些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比如资金压力大、土地指标受限、师资不足、驻城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还不到位等。“面对国家二孩政策放开后即将迎来新的入园高峰等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形势,莒南正在迎难而上,努力走出一条有老区特点、农村特质、县域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孙运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