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邑:28所校办园重新“找婆家”
2014年前,摆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教育局领导班子面前的是这样一个局面:政府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极度紧缺、配置不均,少数幼儿园一位难求;历史遗留的28所校办园,“小学化”倾向严重;师资短缺,在编教师占比不到10%。可谓“三少两难”:优质园少,在编教师少,优秀园长少;读优质园难,增加编制难。
面对“三少两难”困境,教育局领导班子早在2010年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开始时,就酝酿怎样用改革来倒逼有限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效能,并逐步提出公办园“五位一体”管理改革方案。
“困境之下,只有从高远处谋划,保住公平,方可少走弯路;必须从薄弱处入手,才能保住质量底线;也只有从可行处起步,才能使改革不会胎折腹中。”回忆当年酝酿改革方案时的情景,大邑县教育局分管幼教工作的副局长包蕾说。
此项改革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于2016年秋正式出炉推行。2018年,大邑县以此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
一路走来,大邑县用改革实践生动地回答了“政府怎样统筹”“集团园如何发展”等问题。人们不禁好奇,大邑县学前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
向校办园动刀,实施公办园“五位一体”管理
记者了解到,大邑县尚未实施公办园“一体化”管理改革前,全县有28所小学附属园,占公办园总数的45%。小学附属园历史成因多元,管理者和教师文化学历及专业化程度总体偏低,办园质量较差,“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
“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性不强;经费短缺,设备运行存在隐患;‘小学化’倾向严重。”时任出江幼儿园园长的袁亚君说,这是彼时压在小学附属园园长们心底的三道难题。
“这是我县学前教育最薄弱处。只有从最薄弱处入手,才能保住学前教育的质量底线。”大邑县教育局领导班子当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早在2010年,大邑县教育局就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公办园“一体化”改革方案,为解决公办园“软件”问题而早做准备。
2014年,大邑县从乡镇校办园中选择6所条件相对成熟的幼儿园,作为“一体化”实践的先行尝试。6所乡镇中心园从原学校剥离,以教育局直管的形式独立运行。历经两年的探索,6所园的发展得到肯定。
2016年秋,教育局领导班子决定正式实施公办园“一体化”管理改革。在大邑县委、县政府推出的经济社会“城乡统筹,二元一体”发展的视域中,整合公办园教育资源,以整体方式构建“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挖潜共进、协同发展”的城乡公办园“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具体做法是,采取“以城带乡、均衡发展”的方式,将农村小学附属园全部从原小学剥离,交由县城优质园托管;成立公办园集团,由教育局采取“一体化”方式直接管理集团总园。
“一体化”具体体现在“五位一体”:通过发展规划一体化、结构调整一体化、管理推进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评价激励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办园一体化共同发展。
向“时、空”统筹要质量,追求优质均衡
在两年试点的基础上,2016年,教育局对全县公办园结构进行全盘调整,组建了17个公办园集团,对42所幼儿园实施“一体化”管理,积极探求建立公办园“梯队式”集团发展模式。
“我们否定了从前‘区点抱团’的模式,因为区点抱团着力点在于小区域资源优势,极容易出现不同区点发展效果悬殊较大的状况。”大邑县教育局幼教干部雷春梅说,“在全域大邑的背景下,我们设置每个集团分园或教学点时,尽量考虑城区、山区、坝区这种空间跨度的科学结合。这既有利于集团总园全盘谋划、合理安排发展力量,又能在小区域范围内让各个集团就分园发展有更多探讨的话题,促进集团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队伍尤其是园长队伍建设问题,是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全县公办园共有教职工948名,体制内在编教师仅有88名。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教师资源催生可以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资源配置一体化的思路下,教育局从在编教师中层层选拔优秀人才担任17个集团园园长,确保优秀园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然后,采取“县管园用”的方式集中调配在编教师,各幼儿园自主招聘非在编教师,保证专任教师人数和质量,并通过层层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这17个集团园园长的产生可谓来之不易,我们用了6年时间来培养选拔。”幼教干部黄素芳颇有感慨地说,目前这17个集团园园长都已正式拜成都乃至全国的名专家为师。
“一体化”管理改革从酝酿到推出用时6年,在时间上充分考虑了整体改革推进的进程,在空间上充分考虑了全域大邑1324平方公里的地域视野。
“不是为了追求低层次的教育公平,而是要深入挖掘优质园的潜能,通过‘补偿、互促、扶弱、培优’等管理机制,最终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采访中,大邑县政府多位领导都这样表达此项改革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向集团化管理要活力,迈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记者了解到,“一体化”管理改革,在托底大邑薄弱幼儿园整体质量提升的基础上,不以牺牲优质园的质量为代价,而是通过“补偿互促,扶弱培优”的方式推进薄弱园与优质园共同发展。
在集团内部发展层面,大邑县为各集团的因地制宜、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充分保障各集团幼儿园自主管理。在集团外部环境层面,教育局行政管理层注重思想引领和力量凝聚,引导形成学前教育发展的“大区域”概念,促成集团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如今,17个集团中的优质教育集团——大邑县南街幼儿园教育集团内部各个园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态势。在龙头园的带动下,2018年,三岔分园和斜源分园的新生招生突破历史新高,出现了生源回流现象。
作为亲历者,东幼集团出江分园执行园长袁亚君切身感受到了集团化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老师变得越发自信了,幼儿变得越来越愿意表现自己,家长变得更愿意来参加幼儿园各项活动了。”
“可贵的是,这种新型的办园机制,在制度上保障了总园和分园之间的平等地位,改变了乡园长期以来依靠扶助生存形成的依赖和自卑心态,从而建立起平等、互助、共进、持久的发展机制和教育生态。”袁亚君说。
在资源调配这一重要抓手的使用上,教育局特别重视补偿性这一发展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支持弱集团的发展,还体现在对其内部人员工资、资源配备、情感支持、区位差异、专业成长平台等多个维度的补偿。”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雷春梅说。
这样一来,不同集团的教师或者园长,尽管因编制困境而客观存在“两种身份”,因地域差异而存在“多种境遇”,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存在“多种角色”,但总体上,“补偿互促扶弱培优”的改革思路,有效消解了抱怨和倦怠情绪。
大邑县实施公办园“一体化”管理改革,推进了学前教育城乡均衡,促进了教育公平,正在向优质均衡的目标迈进。28所小学附属园已从问题园变成规范园、优质园,开始从“小学化”回归到幼儿园该有的模样。各集团之间和集团内各幼儿园正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样态迈进。
2016年以来,大邑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测评学校教育满意度,全县公办园的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均为96%以上。
目前,大邑县“一体化”管理改革已迈入深水区。下一步,他们将增加政策供给,健全长效激励机制,促进集团形成内生动力,并拓展“一体化”视域,把民办园纳入其中,形成公办园和民办园一体化发展的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新格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