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何以成为“大师的大师”
![](http://www.00-edu.com/d/file/jiaoyu/1/2018-12-16/e4da85e496bd816bad054981b20d4043.jpg)
之所以为“大师的大师”,叶企孙不仅有伯乐之慧眼,知人善任,而且有舍己举贤的襟怀。
一代宗师叶企孙先生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清华的教育事业,建树卓著,他被颂为“大师的大师”;他对于清华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贡献在于领导建构了中国一流现代物理学的学科基础和一流的师资队伍,蕴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的理念、实践及品行对于当今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培养一流人才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舍己举贤 致力科研
叶企孙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关注国家命运,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紧紧相系。如他的学弟和至交——长期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的陈岱孙所称,叶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叶自幼接受国学熏陶和西学东渐的影响,1913年考进清华学校,他在1915年1月的日记中说:“学生当注意科学之理解,以探天地之奥窍,以谋人群之幸福。庶几国家日进于富强。”可见叶早有科学为民强国之夙愿;在认定“以科学为根本”,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大前提下,1918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三年级学习,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后,选定了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方向即实验物理,在哈佛大学攻读实验物理学博士,并以当时的前沿课题“用X射线方法重新测定普朗克常数”为首选实验题目,于1921年发表了论文《普朗克常数的测定》,美学者称之为“一个伟大的进步”,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十余年。
正因为他有科学救国的情怀,他并不满足于一己之成就,而是把精力投放于建立高等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致力于科学和教育团队的建设及学科的发展,以加快改变国家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进而推动国家产业发展乃至国防的进步。1924年3月归国后,先在当时国内学术重镇东南大学任教,1925年8月回母校受聘大学部物理学副教授,次年升教授,创建物理系并任系主任,1929年理学院成立,他任首任院长兼物理系主任,为清华物理学和理科的建设乃至学校整体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叶师也由一位科学家演进为教育家。
之所以为“大师的大师”,叶师不仅有伯乐之慧眼,知人善任,而且有舍己举贤的襟怀。在他就任物理系主任后,请来了吴有训教授,让吴的工资比自己高。1934年和1937年先后把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的位置让给吴有训,在院系形成了精诚团结、亲密合作的氛围,“近者悦,远者来”,使得清华理学院能够在不长时间里吸引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如萨本栋、周培源、任之恭、赵忠尧和霍秉权等,成为一流的学科平台。有了这批团结一心的“名师”,德艺双馨的“高徒”就不断从清华理学院涌现,物理系成为和谐的大家庭,不仅能够齐心合力上一流,而且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师之“大”,在其眼光之远大、胸怀之博大,故而能够有影响之广大。
营建氛围 为国储才
如果说高校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才境遇:或“大树底下好乘凉”,或“大树底下不长草”,叶企孙就是一棵能够给人乘凉聚气指向给力的大树,他所居住的清华北院7号,经常聚集着年轻的师生,大家在这里交流信息,聆听叶师的教诲和指导,甚至还能解青年教师一时住房之困。如钱三强、彭桓武、钱学森、熊大缜都在这里借住过,“北院七号饭团”成为声名远播的一道特殊风景。叶师专门有一个本子,记录相关信息,对每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指导他们学习成长。两弹一星元勋、物理系首届毕业生王淦昌回忆说:“原本一年级学的是化学,是叶师为我选择核物理铺了路,是叶师的为人品格,他对学生的厚爱,他的教学,像磁石那样把我吸引到物理事业中去。”
科学救国的理念和博大的襟怀不仅指导了叶师的人生实践,激励他“在一片科学荒地上辛勤开垦,培养科学土壤,撒播种子”,而且影响培植了一代科技巨擘。1933年在他主持下,庚款留学向全国开放,择优录取,于是就有了交大铁道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钱学森获得1934年清华公费留美的机会。叶师让钱学森住在自己家中,与他促膝长谈,为钱选择了国家急需的航空方向,并为其安排了航空方面的导师和一年在清华、杭州笕桥机场的预习,此后一直保持对钱学森的联系和指导,为成就一位贡献卓著的科学大师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1933年到1946年,录取的234名公费留学生几乎都成为新中国高科技的重要奠基人,由此叶企孙被赞誉为“中国现代科技大厦的设计师”。
依据美国高等教育哲学理论的奠基人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的:“存在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从政治论哲学基础看,教育受到国家与社会的支持,应该为国家利益与社会进步服务。叶企孙显然很好地把握了教育政治论的哲学基础。同时,叶企孙作为一位科学家、教育家,又科学地把握了教育认识论的哲学基础。
遵循规律 会通教学
叶企孙在办学中努力遵循教育规律,重质不重量,这一办学方针体现在小班上课,因材施教上。叶师心里装着每个学生,非常注意观察学生,轮流和学生交谈,及时给予指导,把国家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如王淦昌之于实验物理,王大珩、龚祖同之于光学,赵九章之于地球物理与气象学等等。叶师的“重质不重量”不仅体现在教学上坚持高标准,自己讲课内容是常新的,涉及前沿的;他还坚持“既教学又科研”的方针,支持师生在学术前沿和社会急需开展研究,比如请施士元从导师居里夫人那里购到镭,使得物理系能够在世界前沿开展核物理研究,为国家储备了核物理的领军者。同时,叶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认为:“高等教育系国家根本要事,倘大多数良好学者只做研究而不授课,全国高等教育势必受影响甚大,而研究事业最后亦必受影响。”所以他身体力行并鼓励高水平教授上讲台。现在,清华大学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要将一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的办学理念和“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理念,是对叶师老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叶企孙在推进大学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一是注重会通的范式。“会通”是中国学人长期遵循的观察事理研究学问的方法。明末科学家徐光启有“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之说。何兆武先生论清华学人的特色时说:“他们都具有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倾向。”叶师在研究学问、进行教学过程中就体现了会通的理念。包括注意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引导师生把做事与做人统一起来;注意弘扬中国书院式的师生关系,又吸纳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与研究并举,理论与实际结合,重视实证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推进理科发展时注意理工会通等等。二是重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清华先后有了校务会、教授会、评议会制度,叶企孙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三会成员,这客观上为叶企孙在学校重大决策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他与一批年轻的同样抱有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理念的“海归”,经常交换意见,商议校务,形成了清华“教授治校”群体。这使得叶企孙的办学理念和人格力量能够影响清华办学全局,得以发挥“大师的大师”作用。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乃大师之谓也”,北京大学老校长许智宏说:“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识,一流人才基于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基于一流大师。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时代呼唤更多的像叶企孙那样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高瞻远瞩、懂得教育规律、无私奉献的教育家。今天对叶师的最好纪念就是认真学习弘扬他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高尚人格,实现叶师未竟的科教兴国事业,进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作者系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本文根据其在“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学术会议暨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