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卓越财经英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9-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新时代,高校应当如何与时俱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93载办学史中,西南财经大学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十万经济管理精英,50%学生服务于金融行业,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财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线,以学生为中心顶层设计本科一流人才培养,完善“通识+专业”教育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共通,实施“金融+X”、金融与人工智能、会计大数据等拔尖人才培养,搭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平台,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财经领域卓越人才,办人民满意的西南财经大学。

    坚持“四个融通”,构建“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大课堂

    近年来,乘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东风,西财人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本科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路线图、时间表,以扎实举措确保各类办学资源向本科聚集。

    西财上下形成共识:“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财经英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共通,培养未来社会的引领者、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委书记赵德武说。

    被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正是西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四个融通”的一个积极尝试。该调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家庭金融理论与调查”专业课与调查实践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成为西财学子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的思政大课堂。7年来,万余名西财学子进入全国29个省份的约6万个家庭面对面调查,以严谨准确的数据助力中央财经决策,更用汗水和脚步丈量广袤大地,读懂中国、读懂自己。

    近年来,西财充分调动全部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打通第一、第二课堂乃至潜在课堂,构建“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大课堂。

    一是建设好思政理论课主渠道。夯实《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思政理论课建设标准》等制度保障,实施思政课堂“双向循环反哺式”等教学改革,做实集体备课+教学观摩,重点建设“马克思评传”等国家级别、省级精品课。

    二是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出台《西南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点打造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立同行评价、自我鉴定、课堂听课、学生反馈为观测点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让教师做“经师”,更做“人师”。 

    三是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课堂。健全制度机制,完善以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教学辅助人员等为主体的“本科教育共同体”,深入开展党委书记和校长“开学/毕业最后一课”等典礼育人活动等社团文化和实践活动,引导西财学子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是持续深彻转变教学范式。深入推进课程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范式转变。引导学生实现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凸显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两增两减促两转”:增加学业挑战度和学生学习投入,减少课程总门数和总课时数,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空间;实施名著阅读工程,引导回归阅读。

    瞄准“宽口径”“厚基础”,深耕“通识+专业”教育体系

    新时代新篇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断转型升级,国家对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一所享有“中国金融人才库”美誉、以培养一流财经专业人才著称的高校,西财如何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管本科教学的党委常委、副校长马骁介绍,西财的主要做法是,围绕各专业培养目标,不断优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能够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一是在2007年探索成立通识教育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博雅通识教育,夯实学生成人成才的“厚基础”。

    完善“1+3”学生管理模式,坚持本科生在低年级阶段接受通识教育;按照文、史、哲、艺、美、科模块重点建设通识核心课程,建设200余门全校选修课程;构建“川渝高校通识教育联盟”,实现跨区跨校优质通识教育资源共享。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统筹推进美育教育

    二是突破学科壁垒、突出融合交叉,实施跨学科教育,培养厚基础之上的“宽口径”人才。

    ——以“金融+X”跨学科教育理念为统领,将大金融学科群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横跨经管法理工五大学科门类,打造“金融与理财”“金融服务与管理”“金融数学”“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法学与金融”“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等6个“金融+X”光华实验班;推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

    ——设置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专业,实行主辅修制、探索双学位制、推行“跨类选修”。设置金融与人工智能、会计大数据、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等跨学科专业或实验班,开设法学与会计、数学与经济学等双学位班;设置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修读课程;打造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法务会计等100门左右跨学科课程;夯实学生数理基础,设立数学“荣誉课程”和数学荣誉学士学位。

    ——因应国家经济重大发展战略,促进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设立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会计大数据实验班,建设金融与人工智能新专业;实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搭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平台,着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着眼“重创新”“强能力”,锤炼担当实干真本领

    “宽口径、厚基础”之外,“重创新、强能力”是西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另一突出特征。西财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担当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把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摆在突出位置,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第一、第二课堂融合,重视实践实训孵化,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各项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锤炼担当实干的真本领。

    ——第一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广博的通识教育开拓学生视野,通过小班化、研讨式教学等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大量开设科研训练与写作、文献综述等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构建具有财经特色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100余门,设立“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6个必修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第二课堂全过程。广泛组建学生科研团队,近5年学生共主持800余项国家级别、省级创新科研训练项目;通过全国统计建模、德勤杯税务挑战精英赛、全国营销策划大赛等50余项优质学科竞赛吸引学生参与实践和科研创新。

    ——大力开展实践实验训练。建设国家级别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年均近3000人次参与各类综合实验课程;将实践教学学分增至24学分以上;推进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育人,建设各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40余个;以实验课程、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教育、专业实习等为五大抓手,搭建“课堂教学平台、专业实验室实验平台、专业实习基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延伸平台”四大平台。

    围绕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围绕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西财“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能力”的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探索逐步深入,围绕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效果逐步显现。

    ——本科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拥有国家经济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别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别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有3个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数量在同类高校中居于前列。现有国家级别特色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17个。2005年以来荣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2项。2013年以来入选国家级别规划教材13部、国家级别课程19门。

    ——专业建设效果突出。据2017年中国科教评价网,学校33个本科专业中五星级专业数量达18个,全国排名前10名的专业达18个,复合型专业金融数学全国排名之首,经济统计学全国排名第二。

    ——开放办学成效彰显。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166所高校签订了200余份国际合作协议,积极参与中欧商校联盟、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等国际多边组织合作。在美国和马其顿建立两所孔子学院。获批西南财经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学院、法国南特高等商学院、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西财学子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优良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近五年学生荣获国家级别、省级各类竞赛奖1055项。近3年本科生毕业深造率年均40%左右(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班学生毕业深造率达70%左右),就业率达95%以上,学校入选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建校90余年来,西财培养了16万余名活跃在学术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或服务西部、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谋划大局、主政一方的时代精英和国家栋梁。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面向未来,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抢抓“双一流”建设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才 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