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非洲 感受“阿非利加”之美
9月3日至4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古诗表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虽然非洲并非中国学生留学热门区域,但鉴于中非传统友谊深厚,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留学非洲意味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机遇。为此,本版组织稿件介绍留学非洲。——编者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近年来,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稳步增长,但前往非洲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依然相对不多。
非洲有与中国相似的精神传承
来华留学改变了许多非洲学子对中国的初始意象,有人说到达上海机场后才发现,中国原来如此繁荣和稳定。同样,中国学生前往非洲留学,也会增进一份对非洲的认识,养成一种非洲情怀,为推动中非友好贡献一定的力量。
实际上,非洲不仅有稀树草原、野生动物大迁徙,更有与中国相似的精神传承,例如南非的乌班图文化强调“施益于人、受益自己”,卢旺达的乌姆干达文化倡导“互帮互助、共同参与”。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观念极为相似,有助于中国赴非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回溯中华传统文化,在比较中更真切地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并有助于涵养包容、多元的精神气度。
当然,留学非洲,对许多中国学子而言,仍旧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也有不容忽视的机遇。
留学非洲须迈过心中的“坎儿”
出国留学是一种学生流动和迁移现象,其中的许多影响因素可以用推拉理论来解释。留学的行为选择是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因素和个人认知、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推动方来看,许多中国学子很少考虑前往非洲留学,首先是家长、学子本人和周围人受到非洲传统意象的牵绊较多,这可视为一种“负推动”。例如,网络上弥散的埃塞俄比亚“盘唇族”、纳米比亚“红泥人”相关描述和配图等,这些意象的过度宣传,容易使浏览者或意欲认知非洲的人将一小部分部族习俗混同于整个非洲人的传统。人的天性是倾向于认同自己熟悉的人和环境,过大的差异性使得有留学非洲意愿的学子对非洲望而却步。
除却认知中的传统习俗反差外,担心疾病传染、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乃至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等,也是中国学子留学非洲的一大心理障碍。应该说,影响流动和迁移因素中的物质障碍、文化习俗差异等,同样适用于分析中国学子留学非洲意愿。通俗地讲,难以迈过心中的“坎儿”是许多学子留学非洲最主要的挑战。
从拉动方来看,非洲各国教育竞争力差异较大,整体吸引力不够强,难以“召唤”中国学子跨洋越海去学习。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因财政投入有限,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布隆迪为例,虽然该国高等教育免费,但入学率极低且教学环境艰苦、图书资料匮乏,致使国内优秀生源流失国外。南苏丹结束战乱和动荡不久,正在中国的帮助下恢复基础教育教学秩序和进行教材建设。类似于这种情况的非洲国家,很难具备吸引中国学生留学的条件。
同时,虽然许多非洲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本族语教学,但更多的情况下,教学用语及日常交流语言仍旧是英语,似乎方便了国际学生。然而,非洲英语因受本族语影响之故,有比较浓重的口音。例如,南非曼德拉湾市大多数当地人,特别是科萨人讲英语时都会弹舌,且随意性较大,给国际学生的交流和学习带来一定挑战。其他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的教师英语口语发音过度浊化,喀麦隆法语区的教师讲英语时因受法语影响而颤动小舌等。许多非洲老师认为,非洲英语就是独具特色的英语,不需要刻意训练而去模仿或接近英美英语的发音。除了发音外,有些词语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南非人的“robot”指交通灯,甚至有的人用该词代指整个十字路口。如此一来,许多留学生的语言适应期就会拉长,在一定的期限内投入专业学习的时间难免被挤压,接受课堂学习的效果也相应会受到影响。
多样性和差异性是非洲特色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留学非洲同样具备巨大的潜在优势。
首先,从现实层面来看,因处于发展中之故,许多非洲国家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较大,留学非洲毕业后有更多机会留在当地工作,既可长远发展,也可为将来的回国发展打下基础。从供需来看,非洲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决定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视,需求较大。而且,许多非洲国家正处于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人才相对匮乏,赴非留学后留在目的国工作的机会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也相应较大。
其次,从精神成长层面来看,赴非留学为融入和理解异文化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当下,欧美国家华人留学生数量较多,许多华人留学生出国后生活、社交、出行依然聚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只是换了个地方讲母语,缺乏融入国外文化圈和朋友圈的动力,无意中减弱了留学的收益。其实,融入国外朋友圈,往往会多一条化解困境的途径。记得在南非期间,有一次我付费给巴士售票员后,对方丝毫没有找零的意思。多次用英语交涉,对方装作听不懂而不予理睬。邻座津巴布韦朋友示意我别着急,他用当地的科萨语交流,售票员没法继续掩饰而只好找零。这样便有效避免了可能的争执或被轻视。信息化时代,知识共享更为便捷,但跨文化适应能力依旧需要通过行走田野进行培养。赴非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有些学校或许仅有自己一个华人,只能融入国外朋友的圈子。这样的境况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有利于慎独精神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真切地感受异文化的魅力,养成包容并蓄的气度,有利于学问的宏阔通达。
再其次,从人生规划来看,赴非留学会经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丰富了自我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在美国位居中国第一留学目的国及赴澳热的背景下,赴非留学经历反倒更加独特和稀有。更何况,非洲国家也有一些师资和教学环境俱佳且排名靠前的学校,如南非的开普敦大学、西北大学,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大学及乌干达的马克雷雷大学等。其中,南非开普敦大学是南非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大学联盟成员,参与研究并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南非开普敦大学附属医院曾成功实施了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此外,一些大学如南非曼德拉大学,虽然没有盛名之下的光环,但教师责任心强、服务配套齐全、安全保障到位,能够为国际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还有一些大学如毛里求斯大学等,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有利于留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样性和差异性是非洲最为鲜明的特色,对非洲的教育教学水平不能戴上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更不能“一刀切”式地去理解和认知,而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仔细甄别和遴选,选对学校并选对专业,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教育,是用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在促进中非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非友好历久弥坚,永葆初心、筑牢情谊有赖于青年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中国学子赴非留学,有利于中非关系行稳致远。许多非洲国家大学出台“2025愿景”或“2030发展目标”,努力推动高等教育稳上台阶,积极为增强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做准备。随着非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中非新型伙伴关系不断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不断紧密,人们对于非洲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入,相信中国学生赴非留学会迎来春天。
(作者系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