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 尽显师者风范
塑造学生的“大先生”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关于好老师标准的论述,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化成长指明了方向。
当知识经济时代悄然来临,当“中国制造2025”已经箭在弦上,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从未如此强烈。站在时代的高地上,为人师者的坐标在哪里?该怎样去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探寻一些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我们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教改创新 培养健全人格
如何把“德”字刻进学生心中,是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范群执教30多年来从未停止过思考的事。
1982年,刚刚大专毕业的范群踏上了嵊泗这个散落在东海海面上的海岛。
从嵊山岛到泗礁岛,从嵊山中学、嵊泗中学到嵊泗县初级中学,30多年来,范群轮转多个岛屿,为渔家子弟传道授业。
针对正值青春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范群在德育工作上不断探索,独创了“雁行小队的德育运行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性格等要素让每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海边捡拾垃圾、探访敬老院、学习急救知识……每个周日,各个小队都会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周一的班会课上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
改变正悄然发生。班级里,同学之间的矛盾少了,笑声多了,学生们在玩儿中成长,学会了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如同远行的雁队,飞得更高更远。
“做一名好教师应该摒弃只求分数的育人标准,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通过受教育拥有幸福的人生。”范群坚定地践行着自己的育人理念。
同样把创新因子注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还有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靠背诵、默写,能不能让语文课变得轻松一点呢?”这个问题曾久久萦绕在薛法根心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接触到“组块”这一心理学概念时,新方法犹如一道灵光闪现在他的脑海。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一些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加工成一个个小的整体,就是‘组块’。比如,11个数字的手机号码分成3个组块,记起来就容易多了。”薛法根原创性地提出了“组块教学法”,旗帜鲜明地倡导“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
组块教学突破了线性教学的模式,学生围绕一个语文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内容综合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语文,与学生的精神底色融为一体,滋养着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20年来,薛法根的语文课随着他的组块教学思想,传遍了大江南北,被一线教师誉为“最接地气的语文课”。薛法根,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也随之成为一个亮眼的语文符号,在语文教育的大地上扎下了“根”。
微评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教师是最具改革动力、创新活力的群体。在基础教育一线,一大批如范群、薛法根一样的教师,正积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的大潮中。他们的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到见解和领悟,能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对象因时、因情、因材施教的教师,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
传承技艺 培育大国工匠
如果要描述天津职业大学教师李建国25年来的工作情景,在实训中心伴着轰鸣的机床声指导学生加工数控产品,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1993年,大专毕业的李建国成为天津职业大学一名实训教师。那时,学校正筹建金工实习场,为了节省经费,他刻苦钻研,自己动手制作天车、闸板、工具箱、脚踏板等教具。
为了更好地推广产教融合实训教学,天津职业大学在金工实习厂的基础上成立了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中心实行企业化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不论产值多高、规模多大,实训中心的第一要务都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这是李建国始终坚守的初心。在他的带领下,实训中心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实习性质和内容,探索出不同形式的实训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天津市劳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多年来,李建国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对他来说,亲眼看着一件件原材料变成精巧的产品,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学生成长为技术能手才是最幸福的事,“内心深处会涌动着作为工匠精神践行者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豪感”。
1000多公里外的陕西西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艳申的工作同样是与机床打交道。
兵马俑、钟楼、大雁塔、象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艳申把一个个学生熟悉且喜爱的事物融入到机床加工教学中,让学生在一刀刀的雕琢中体验技术与艺术结合带来的美感和喜悦。
“我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要教好学生,老师首先要做到最好。”刘艳申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设计制作了大量教学工件,一有闲暇就反复摆弄、琢磨改进。
为了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刘艳申干脆把教室搬进了实训车间。他坚持前一天晚上就设计好训练内容,每天早上7点多赶到车间准备学生训练用的工量具,下午下课之前再对当天的训练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一天耗在车间里的时间常常达十一二个小时。
刘艳申总不忘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他自己的操作经验、学生容易犯错的问题等内容,被学生们誉为“九阳神功”,争相传抄。几年下来,这样的笔记本,他已写了几十本。
微评
培养大国工匠,教师首先要有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一线,这样的师者正不断涌现。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用娴熟精湛的技艺、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他们辛勤培育下,一大批敬业更精业的大国工匠正走向舞台中央,为中国制造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研育人 勇攀科学高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相比众多沉甸甸的荣誉和头衔,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个身份。
1953年,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建设的决心,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工大。1958年,学有所成的刘永坦走上了母校的讲台,一站就是60多年。
为祖国建设强大国防是刘永坦毕生的追求和坚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反对学生选那些华而不实、脱离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空题目”,主张“真刀实枪放到真实的环境里去锻炼”,研究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科学研究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在刘永坦看来,科研和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重大科研课题能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最生动的课堂,也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刘永坦不忘提醒学生脚踏实地。“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只有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这是刘永坦常挂在嘴边的话。
又一个子夜来临,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办公室灯火通明,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岑可法还在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研究课题。
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岑可法更看重的是育人。
和年轻人在一起,带领他们成长,是岑可法如今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他摒弃“论资排辈”的传统观点,只要年轻人有能力,就给他们压担子、放任务,千方百计“逼”年轻人成才,尽心竭力创造条件,拓展发展平台,培育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带头人和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
曾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倪明江至今感念岑可法的帮助。上世纪80年代,出国进修实属不易,有一年浙大只有7个出国名额,很多教授都轮不到。为了给学生更多机会去锻炼,岑可法多方争取将一个去美国的名额,给了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倪明江。
面对国家未来人才战略需求,岑可法提出了改革能源学院本科专业设置的设想,在他的推动下,2003年浙江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2010年,岑可法又推动并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国家急需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不甘落后、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使岑可法与他的学生们站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最前沿。他们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流化床燃烧与气化、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
岑可法的学生说:“他像煤粉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他自己却说:“人才培养要从青年开始,我自己做不了大师,我希望浙江大学能够培养出未来的大师。”
微评
数十载埋头科研、潜心教书育人,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鞠躬尽瘁,在高校,还有一大批刘永坦、岑可法式的教师,他们用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诠释了教书育人的广度和高度。他们树立起时代的精神标杆,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找到人生航标,孜孜以求、矢志报国。(本报记者 焦以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