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的条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习之路,道阻且长,遇到的老师很多,能够称之为恩师的却是寥寥。由此可见,“恩师”是有条件的,也正因为此,我们从内心深处渴望,每一个学生都能遇见恩师,感念恩师。因为所谓“恩师”,已经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传递,更重要的在于其对教育真谛的深入理解和完美诠释,在于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所谓“恩师”,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期待,激发他们对生活以及学习的热情和热爱,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对未来的选择。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被称为“恩师”,或者说,被称为“恩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在2018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以“恩师的条件”为题,教育科学出版社期待与您一起去探寻“恩师”之所以成为“恩师”的秘密,看看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他们的信念、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专业、他们的品格、他们的热情……也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献上我们最真诚的节日祝福:教师节快乐!

    恩师的条件A 做一位有能力满足期待的老师!

    对老师的期待,不分成人、孩子,居第一位的,是“能通过授课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对事物的)关注”;居第二位的,是“恰到好处地评价孩子,推动其成长”。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节选自《陶行知教育名篇》

    恩师的条件B 不辞劳苦、有创意、有个性、有笑声、有味道、肯钻研、会跑题!

    要自己制作一本教材说说容易,但真要实施就得付出相当的劳力。

    一旦决定要用手制教材,就必须提前进行充分、缜密的准备。而为让学生用起来有趣,也需要创意和个性。

    身为教师,到底该教给学生们什么,又该如何教呢?现在,至少截至高中阶段的教育,每一位教师再没必要为此烦恼,因为,一个现成的系统业已打造完成。有文部科学省制定的教学大纲,有审定教材,还有教学指导用书,只要据此上课就能有个上课的样子了。

    但若教师自行放弃了既定教材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从做出这一决定的那一瞬间,教师就要只身为此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当然没有指导用书,也没有教学标准。这就像突然由轻松的郊游改为要登顶珠穆朗玛峰。而桥本先生的《〈银汤匙〉研究笔记》,就是先生把小说《银汤匙》做成教材这一苦斗过程的载体!

    既然是国语教材,无论如何都要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也得让学生理解语言的运用、修辞及表达。此外,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还得让他们写写短文、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等等。因此,研究笔记中分别为各章设置了“内容整理”“词句意思”“需要注意的词句”“短文练习”“鉴赏”等栏目,需要学生自己填写。这样一来,就能成为一本极富传统意味的国语教材了。但在这本自制教材之中,又处处闪耀着先生所特有的创意及个性之光。

    《银汤匙》共计75章,前篇53章、后篇22章,各章均没有标题。先生最先留意到的就是这一点。他将此视为大好事,干脆就让学生自己为各章拟订标题,于是就在《〈银汤匙〉研究笔记》的首页预留了自拟标题的空间,并分上下两段,上段为“自己设想的标题”,下段为“学校确定的标题”。

    但没有标准答案,“学校确定的标题”也不是唯一的正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拟订标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

    我用过的那本《〈银汤匙〉研究笔记》中也记录着“自己设想的标题”和“学校确定的标题”。两相对比,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及前后变化似又在脑际浮现了出来。

    学生才读初一,太麻烦的事必须避开,做起来要开心有趣。

    (《五十年竟成往昔·与滩校同行的半个世纪》)

    先生用这句话明确了自己的用意,而一看到自己所起的标题,说我全然落入了先生的“圈套”也不为过。当然,任意妄为地给别人写的文章加标题也确实是有趣。对于公认的名著,通常情况下只会被动地去吸收,而若为之添加标题,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虽有点冒昧和不自量力,却由此能动地进入了名著的世界之中。并且,以一名编辑的良好感觉给各章加上标题,就像亲身参与了该书的编辑制作一样,很有意思。

    不只如此,因为没有正确答案,自己所加的标题也让这本《银汤匙》变身为自己独有的《银汤匙》了。它不再是毕恭毕敬供奉有加的“名著”,而成了被亲近感取代的自己的“作品”了。要是中勘助先生知道,有一章的标题竟是“爱能忍得住吗”,或许会斥责我亵渎他的作品,但这也正是小孩子的可爱之处吧。

    节选自《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

    恩师的条件C 做一名永远的挑战者!

    想法新于常人,不纠缠于琐事,永怀好奇之心,不断拓展自我世界的精神。

    记得我刚拿到歌唱表演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时候,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教书?”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当时正处在动乱不安的20世纪60年代,念书时我半工半读,非常辛苦地应付学业。除此之外,我还学习了旧金山州立大学的课程。我觉得精疲力竭,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感。当时我只希望赶快完成学业,结束这段饱受折磨的辛苦求学过程。

    我原本希望当一名歌剧演员,但就在我要毕业时,一位教授在走廊上叫住我,告诉我本地一所学校急需一名音乐老师。在此之前,我一直不愿意从事父母的职业——虽然我父亲深信我生来就注定要当老师。但是当教授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却想这也许是个很好的暂时栖身之地吧!

    接下来几个月,我开始学习当老师。每天往返于三所学校之间,草拟教学计划,还得照顾自己的生活。渐渐地,学生对我那种无条件的爱,深入了我的灵魂,使我把音乐学校所有的不愉快忘得一干二净。看着每一张可爱的脸孔,我觉得他们能了解我的内心世界。不像音乐学校的老师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我觉得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我的学生认为我是世界上最棒的音乐老师!他们看到我的车时,便一路跟着我到学校,这实在太令我惊讶了。他们完全接受我的指导,对于刚从事教职的年轻老师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第一次返乡探亲时,我和父亲谈到此事。我父亲从事教职已有四十五年了,当时他是一所初级学院的教授。我告诉他,我被学生对我的爱和信任暖暖地包住了。他对我说:“很好!你应该对你的权力产生敬畏,你不可违背学生对你的信任,你绝不可相信你真的有如他们所想的那么伟大;你只是一个媒介,你对音乐和对学生的爱,将通过这个媒介使学生发展成懂得负责和充满爱的人。”

    我当时才知道,父亲原来是多么伟大的教师,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这种感受。这次谈话使我开始了解教学的真正内涵。也许我们是学生灵魂的守护者——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我们一定得扮演好灯塔的角色,指引他们迎向光明的未来。

    这些年来,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不同的学生: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有钱人家的子弟和贫穷人家的小孩。我一直遵守父亲的教诲,并深切体认“我没有那么伟大”这句话。我只是造物主的媒介,指引学生通过这个媒介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节选自《为什么我还在做老师——40个温暖心灵的真实故事》

    恩师的条件D 拥有自己的世界

    要做教师,先做一个有吸引力的成年人。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丰富的色彩。

    4月的一个夜晚,帕夫雷什学校的校园里凉风送爽,苹果树上挂满了初绽的花朵。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忽然,他看到了女孩瓦里娅。瓦里娅是个性格活泼、十分爱笑的女孩。此刻,她正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紧紧贴在胸前,若有所思地向前走着。苏霍姆林斯基等待着她像往常一样跑过来,在他的身边快活地唧唧喳喳。可当瓦里娅忽然抬头看见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她却神情紧张、害羞窘迫起来,她的目光变得深邃,微笑在眼睛里闪现……她把书抱得更紧,似乎有什么秘密生怕被人发觉似的。显然,女孩想要自己单独待一会儿。

    看到这一幕,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高兴得跳了起来:“多好啊,瓦里娅,我觉察到了你由女孩子成长为姑娘的那一时刻……”

    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年里,我无数次地想象这个夜晚,沉醉在这些美好的场景中。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十分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不能觉察、理解和真正感觉到从幼儿变成少年的那一时刻——那一短暂的时期。所以,当他从瓦里娅的眼睛里看到那个时刻终于到来的时候,他心潮澎湃,为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倍感喜悦……

    一棵小橡树生长在小路旁边,有人用脚踩过了它细嫩的幼枝。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提示下,孩子们意识到,如果任由不管的话,这棵小橡树不可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于是,他们一起拿来铲子,连根带土、小心翼翼地挖出了小橡树,把它移栽到一个安静宽敞的角落里。对孩子来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小橡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思想。随着孩子们视野的扩大,这样的行动可以帮助孩子逐渐确立公民意识,用公民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但是,假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什么对他来说是最珍贵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是那样热切地阅读这些温暖的故事,它们让我知道这世上曾有过这样的教师、这样的班主任。在这些故事中,我不仅看到了迷人的知识教学,更看到了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在苏霍姆林斯基宏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核心理念。因此,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具体的教育方法与实施策略,更多的是对人的真切关怀和这些故事留给我们的深远启示。在他三十多年辉煌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