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 润物无声传薪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教师刘卓倩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教师罗其洁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教师马文莲 安徽省合肥市嘉和苑小学教师夏永立 山东省临沂商城实验学校教师叶静

    ■教师节特别策划

    9月10日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杏坛师者,授业解惑、谆谆教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新时代的筑梦人。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润物无声中挥洒对学生的爱。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老师,您教会了我生活,我怎能将您忘怀!”无数人继承衣钵,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心中永远铭记着当年老师的爱和付出。为此,我们特约请全国教师代表撰写回忆文章,说说恩师当年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帮助自己树立良好师德的故事,以飨读者。——编者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教师刘卓倩:

我的青春遇见您

    “老师好!”学生们齐声喊道。

    恍惚间,这已是我从教的第五个年头了。凝视眼前这些穿着校服的小小少年,就好像在观看自己15年前曾在明德校园的旧时光,一帧帧、一幕幕,熟悉而又微妙。

    “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每每我想批评哪个不爱学习的“调皮蛋”,长沙明德中学蒋雁鸣老师的这句箴言立马就会蹦出来。对我来说,蒋老师是指引我爱上文学并从事语文教育的启明星。读书时,我的数学成绩总是班上倒数,晚上经常梦到数学考试做不完题,愈是害怕,愈是沮丧。

    一次考试后,蒋老师找到我,在小小的谈话房间,我有些局促。“吃得好不好,是不是还挑食?”蒋老师并没有提数学成绩,只是和我微笑地聊着,眉眼似弯月。“你的文笔很好,字迹像珍珠一样美!”眼神中是满满的肯定与赞许。

    接下来,我的每一篇习作她都会用潇洒的行书给予详细评价或高兴地在班上朗读。每每此时,有一种被理解的温暖在我的心中慢慢荡漾开,幸福得要冒泡!

    有人或许觉得不就是优秀作文展示嘛。但对于我,这一句欣赏的话却是我学生时代的阳光。“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任何东西更为人们所需,那就是:认同和赞美。”高中时代,我并没有因数学的落后而自卑自轻,反而将它视为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段路。这段路上,我找到了独属自己的美好。高考语文成绩129分,亦师亦友亦前辈,追逐蒋老师的身影,我也走上了语文教学之路。不再一味地抱怨与批评,而是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诚地给予他们肯定与赞美,让其熠熠生辉。

    参加工作后,也有一位恩师教书育人的品格风度让我心生敬佩、心向往之。她是湖南省教科院语文研究员吴雁驰老师。

    “我爱语文,但更爱各位语文人,如你如他。”吴老师诚挚的话语,浸润着坐在台下听讲座的我。吴老师一生都耕耘在语文教育事业,从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再到教研员,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执着于语文教育的初心。吴老师总爱着一身旗袍,从容地在讲台上评课或作讲座,如一株茉莉,绽放学识与优雅。原来,“润物细无声”才是语文,文学可以这样美。

    吴老师经常工作到很晚。一次,请吴老师斧正一篇教学设计,收到修改稿的时间已是凌晨。我早已睡下,吴老师却正与深宵灯火相伴,一字一句斟酌教学设计。

    打开文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原来我的教学设计已经从头到尾都被认真修改,不但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连语句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往往一个参赛教学设计要几易其稿,吴老师却从未推辞。从“已阅”到“定稿”,如今我还保留着这些珍贵的文件。严谨治学,提携后辈,作为学者也是前辈的吴老师,就如一根柔软的丝带,牵引我们向善向美。

    此时,我站在讲台上。面对眼前一双双黑亮的眼睛,我能从他们的眼眸里看到青涩、干净与美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恩师们的言传身教,像一颗小小的萌芽在我的内心生长开花,希望这爱与智慧的种子能长成孩子们成长中的行道树,为孩子们守着道路,抵挡灰尘。

    当老师的我们,人生中会遇到无数个学生。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却是开启他万千世界的人。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幸运地遇见了我的恩师。愿这份幸运能得以传递,让我与学生彼此的相遇,成为生命中最好的事情。(本报记者 赖斯捷 采访整理)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教师罗其洁:

以师之名点燃人性之光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

    我从小生活在这个“丛林”中:大舅放弃官职回高校;姨妈在小学任教一生;表哥婉拒高薪成为一名乡镇教师……

    三年级数学老师载着我去比赛:烈日下,生锈自行车被蹬得咯吱作响、背脊被汗水浸湿……

    初二语文老师把50元塞给我,说是学校发给我的奖学金,她知道我内心坚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同情。

    呵护学生的弱小、守护学生生命的尊严,师者这一崇高的形象从小在我的心里萌发着。

    师德如广袤夜空的星星,点亮学生的生命之光。

    当时,师范生大多家境贫寒,大学4年,我们系里不少学生要靠兼职维持生活,每当看着我们一脸疲惫地走进教室,系主任没有责备我们,而是把一位毕业的师兄请来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如何把兼职和功课做到最好”。

    当我们在无数个失败的实验中垂头丧气,我们向系主任提出抗议:“我们将来只是中小学老师,为什么要做这么深的研究?”他笑着说:“求真的过程是用来炼脑炼心的,与你将是什么人没关系。”

    “当你们不再是学生,你们的人生将会遇到更多世故,请谨记‘温情是生命的雨露’,不要对你的学生世故。”系主任的毕业赠言还在耳边萦绕,一场变故却突然向我袭来,他让大家捐款,给我送来了一包钱和一句话——“大家的一点心意,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当我带着自己指导的第一篇小学生活动报告回到大学,让系主任写评语,他放下繁忙的科研工作,像对待大学生毕业论文那样细细阅读并写了上千字的评述。

    没有一个人能在圣坛上高高地站着,除了雕塑。人生路上,老师们也许曾困顿、迷茫、随波逐流,但他们都选择把深情留给学生。

    师德如历经沧海淘沥的珍珠,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那一年,每月工资都用来还债,我却留下半个月的,买了一台小数码相机记录孩子们的实践活动。有一天,在下岗工人家访谈工厂废弃原因,主人困苦地述说着找不到新工作,孩子白血病住院……我悄悄往一本旧字典夹进50元。陆续地,每个孩子都有意无意去翻翻字典。临走时,那本字典露出了一元、两元的边角……我们相视微笑。

    为师16年,我一直执着把大学才有的组培室、温室搬到小学,让孩子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纵然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也从没放弃。哪怕研究被认为毫无用处,我和学生仍开心地组培,挽救本土野生植物。当看到孩子坐在超净工作台前,像科学家那样专注;当看到他们在植物学大会自信地与植物学专家学者对话……成功已不重要,我和学生已在实践中学会坚守梦想、化解挫折,变得勇敢、坚强。

    师德如丛林守候者的声音,成全师生生命的修行。

    梭罗说:“恢复孩童般的天真无邪,道德才能升华。简单生活,生活才变得崇高。”一代又一代的丛林守候者用纯真点燃人性之光。

    “不必爱我,不必回报我,甚至不必记起我,我的生命如同万千生命那般转瞬即逝,我的一生只为见证你我的纯真。”把教师生涯当作一场成全学生、成全自己的生命修行,是丛林守候者心底最真切的声音,也是师德最动人的诠释。(本报记者 刘盾 采访整理)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教师马文莲:

愿做高原上那朵格桑花

    我是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回忆起恩师孔庆菊对我的教导、帮助之情,我的脑海里首先映出的是她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我愿做高原上的一朵格桑花,给孩子们带去欢声笑语。我愿做高原上的一朵格桑花,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光彩。”正是这句话,让我有胆量勇敢面对一切困难挑战,有信心坦然面对教书育人这份平凡而神圣的工作。

    几年前,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教学中总是不能很好地明确目标,一切都无从下手。远离家乡,来到新的环境,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工作心理上难免有些失落、孤独。手足无措之际,我遇到了恩师孔庆菊,她一脸阳光般的笑容,耐心地给学生们讲题,是那么温暖而和谐。之后的时间里,她不厌其烦地与我分享教学经验,带我去听课,花大量时间去点评、分析我的教学,手把手指导,告诉我讲课应该“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

    在这点点滴滴的相处中,我像一株渴望长大的小苗迅速拔节成长,模仿孔老师的做法,用微笑与学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那年是课改10周年,青海省教育厅来检查门源县课改情况,学校要推荐一位教师讲课。这时,孔老师说:“小马,你上。”我底气不足地说:“我……我……我能行吗?”“能行,相信自己!”孔老师信心满满地鼓励我,简单的6个字中蕴含着她对我的期望。作为她的徒弟,我自然也不想让她失望,在她的鼓励下开始了准备工作。

    第一次备好课后我去找孔老师,她听完我的教学思路后说:“小马,你的这节课容量太大了,两课时的内容用一课时讲完,对学生没有太大的收获。”片刻又说:“你平常怎么讲就怎么讲,讲出你真实的一节课,抓住重难点,最主要的是相信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回去之后,我对教案又进行了修改,结果当天的讲课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事后我反复回味孔老师对我说的话,至今都难以忘怀,她就是我人生路上的航灯,给我信心,勇往直前。

    工作中,孔老师是一个严谨认真、负责担当、精益求精的人。打开她的教科书和备课本,能清晰地看到她用红笔标注的重点,旁批是那么详细,每上完一节课她都会在备课本上用红笔写出课后反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受她的影响,我也形成了及时写反思的好习惯,在反思、总结中汲取更多教学经验。私底下,她很关心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经常问我们是否习惯这边的环境,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就会伸出援手。

    如今,我虽然与孔老师不在一起共事,但她那阳光般的笑容,对待工作的态度,对我耐心的指导,却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今天,我能站在讲台上自豪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这一切离不开恩师对我的帮助。工作多年,我的心志渐渐明晰:今生,我也愿像恩师一样做高原上的一朵格桑花,给孩子们带去欢声笑语,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光彩!(本报记者 王英桂 采访整理)

安徽省合肥市嘉和苑小学教师夏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