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9-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惯习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应用 应关注持续性和可转性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廖青、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黄绮妮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发表的《布尔迪厄实践理论中的惯习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一文提出,惯习是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套具有一定程度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倾向系统。惯习是结构的产物,并且生成和统筹行动主体的实践行为,使其朝着结构化的方向发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惯习的应用往往面临研究情境的不当甚至错误的化约,且开放性特质易被忽视。惯习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应该同时关注其持续性和可转性,它既是集体与个人轨迹的汇编,也是历史与当下的交汇,这种错综复杂的特质导致了惯习在本体论上的模糊性,但这恰恰是它最具魅力的地方。通过沉浸在不同文化之下的实证研究,可以借由惯习的概念工具抓住现实世界最具丰富意义的逻辑。我国转型时期正在成形之中的社会结构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形塑了高等教育场域中不同行动主体特定的情感体验。作为惯习之一,它又生成和统筹了行动主体的实践活动,进而不断地改变着场域之内资本、地位、惯习和实践的复杂互动。

价值教育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洁在《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刊发的《价值判断的实质内涵及其对价值教育的实践指向》一文提出,价值判断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价值哲学的核心问题,决定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也影响着公共价值的创造与社会的良序发展。通过考察可以确定,价值判断是存在于公共生活中的一种关系性判断、正当性判断以及情理共融的关切性判断。基于此,价值教育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进行正当的、保全人尊严的价值判断,并在提升学生理性能力的同时创设情感体验。

智能与品性融合是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彭红超和上海市普陀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雷云鹤在《开放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发表的《智能教育: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文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至今,其重要性已获广泛认同,智能教育的需求随之产生。为了诠释智能教育的内涵及探讨其实施办法,该文梳理了经典的智能教育理论(从IQ到MI),并从智慧型人才的角度提出智能包含认知智能、情感智能、志趣智能以及智能与品性融合成为智慧的观点。之后,该文结合智能教育的由来和智慧教育理念,解析了智能教育应具有的三方面内涵: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学习智能技术的教育和促进智能发展的教育。透析三方面的智能教育发现,智能教育可以作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或者说,智慧教育可以对智能教育起导向作用。文章最后就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智慧教育理念引导智能教育实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社会控制各变量对校园欺凌行为影响显著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政策研究所李玲、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张兵娟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王涵在《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8期刊发《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一文提出,社会控制各变量对欺凌行为影响显著。该研究选用西部103所中学学生质量监测数据,以赫希社会控制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回归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社会控制四要素对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依恋、奉献、信念和同伴依恋对欺凌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参与、家庭依恋和老师依恋对欺凌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提出,预防校园欺凌学校要“管”“育”结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德育教育,引领学生思想价值方向;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范学生实践参与。同时,关注学生与父母、同学、老师、学校的依恋联结,以此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抑制学生的欺凌行为。 (李孔文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