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坚持公平与质量并重,不断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在坚守公平底线方面,继续通过郊区农村学校委托管理、名校赴郊区办分校、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和柔性流动等措施,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公办初中相对薄弱这一短板问题,结合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大力加强公办初中建设。

    在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坚持育人为“生命线”,切实加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让教授的心思放到学生身上。另一方面,坚持学科发展为“龙头”,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来提升学科能级,着力增强基础研究创新策源力和高端人才国际竞争力,努力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着力匹配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大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调整重学术型轻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结构、层次、格局,着力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办好高质量教育关键在教师,我们将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前提,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从2014年开始推行上海高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且鼓励他们上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并以此作为教授任职的基本条件。每位教师都必须安排为学生坐班答疑的时间。高校刚留校的青年教师不能直接上讲台,要先担任2—3年助教后才能独立开课。中小学新入职教师必须接受1—2年的见习培训,即使学科合格但不适合当教师的人不能进入教师队伍。上海已经构建了具有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薪酬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力争用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引路人的责任

山东省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积极推动实践探索,努力开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新局面。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加强教师党组织和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守好阵地,站好讲台。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开展教师宣誓活动,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二、坚持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强化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师范类本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用3年时间达到普通专业标准的1.5倍,实行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加大公费师范生培养力度,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为乡村学校培养15000名高素质教师。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和高校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坚持机制创新,激发教师队伍内在活力。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按照管事与管人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完成“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改革,盘活、用好教师资源。充分利用周转编制专户、5%附加编制等政策,统筹编制资源,改革招聘录用制度,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乡村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10年、20年、30年以上的教师,申报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四、坚持保障优先,提高教师队伍地位待遇。以落实教师岗位设置标准为抓手,建立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增量机制,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设好乡村教师周转住房,保障乡村教师交通补助、教师体检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重振师道尊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学校最鲜亮底色

湖北省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大会精神。

    一、增强政治领导力,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落实。政治站位上践行“两个维护”。研究制定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实施办法,开展“千万师生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政治要求上实现全面领导。成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校党委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构建中小学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四个服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增强思想引领力,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百万大学生“学习新思想同上一堂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办好办实“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常态化开展百名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百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理论宣讲”,百所高校结对百县“入户宣讲”。深化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推进“五个思政”,以价值塑造为核心推进学生思政,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学科思政,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推进教师思政,以协同育人为重点推进课程思政,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进环境思政,探索“三全育人”有效载体。

    三、增强群众组织力,确保党的组织体系建好建强。强化“头雁”效应。以政治标准为首要,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书记,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工程、中青年干部理想信念提升工程、党性修养提升工程。强化典型引领。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创建一批党建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推进“双带头人”“双引领人”培育工程全面覆盖。

    四、增强社会号召力,确保党的执政基础筑牢筑实。构筑坚强阵地。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学校最鲜亮的底色,使校园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坚强阵地。凝聚精神力量,深入推进“党旗领航”工程,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高地。

扎扎实实办好民族地区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本次大会精神,扎扎实实把民族地区教育办好,以教育发展的实际成效,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制定民族教育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启动实施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投入730亿元实施教育提升八大工程,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是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到2020年新建550所公办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万校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展普通高中百校建设大会战,重点支持民族县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加快办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先补足配齐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加快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推动生活补助“提标扩面”,对乡村教师每两年安排一次体检,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坚持精准扶贫,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建好山村学校、国门学校、民族学校,保障贫困地区孩子就近“有学上”。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继续办好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保障贫困学生“上好学”。

    五是坚持扩大开放,打造面向东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高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平台,为民族地区教育增添活力。办好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建好中国—东盟教育培训和研究智库基地,推进东盟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计划,扩大广西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确保教育扶贫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甘肃省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突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攻坚措施,实现义务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无一人因贫失学目标。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有力释放了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强音,为我们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指明了前进方向。甘肃省将按照本次大会的部署要求,书写好教育脱贫的“奋进之笔”,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聚焦全局性,坚定抓好教育扶贫这个优先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确保教育投入为全省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

    二是聚焦精准性,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完善“一市一方案、一县一清单、一户一对策、一生一办法”教育扶贫体系,落实落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意见、教育脱贫三年攻坚计划。

    三是聚焦特殊性,着力破解教育扶贫的难点痛点。针对临夏、甘南两州民族学生义务教育辍学率长期居高不下的问题,增办寄宿制学校,办好“学前讲好普通话”幼儿班,继续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

    四是聚焦配套性,加快补齐教育扶贫的硬软件短板。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抓好1000多所贫困县新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全面完成“全面改薄”项目五年规划任务,按需求规划建设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将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延伸到教育体系“神经末梢”。

    五是聚焦引领性,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实施教育扶贫“九大精准工程”,义务教育兜底保障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学前教育“应需尽入”实现幼有所育,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民族教育补齐“两州一县”发展短板,高等教育定点帮扶实施“百千万扶贫行动”,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