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同育人”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09-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3月,湖北省教育部门公布了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湖北民族学院10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取得历史性突破。这标志着学校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源。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办学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聚焦教学核心环节,精准发力,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经管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模式,优秀教学成果频频涌现,本科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医教协同”彰显特色

    多年来,学校坚持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原则,积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夯实五年制临床医学、中医学教育基础地位,推进“医教协同”,创新“卓越医生”培养机制。

    中医学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更加切合临床实践。同时,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挖掘民族医药资源,构建土家医药学课程体系,推广土家医药技术,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形成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术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教学科研格局。2015年,中医学专业获批为“卓越医生(中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教改成果“土家医药学课程体系建设与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临床医学专业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格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附属民大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荆门第一人民医院的临床教学主体职能,结合学校医学人才培养实际,实行“3+2”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与临床教学基地良性互动的格局。教改成果“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与实践”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临床医学专业成为湖北省属高校首批“荆楚卓越医生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设点。

    近5年,学生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全国总决赛团体三等奖2项,华中赛区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护理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1项,获最佳个人奖1项。

    “校地协同”突出优势

    学校所处的武陵山区有着丰富的农林资源,多年来,林学园艺学院围绕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确立了“立足资源,瞄准产业,创新技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总体思路,紧密结合区域农林产业特点,坚持校地联合培养,推进“校地协同”,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

    开发特色教材,先后出版了《清江流域植被研究》《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态学研究》等12部教材,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建立开放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平台,联合共建的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先后接纳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及省内多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考察、实习和科研活动。大胆改革培养模式,建立了农林人才的“职业定向式三阶段应用型培养模式”。教改成果“地方院校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林学、园艺专业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

    “校际协同”开拓新路

    师范教育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的重要体现。为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要,学校一直致力于构建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基地学校积极互动合作,构筑了恩施州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离不开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的师范教育办学离不开恩施州的办学关系,推进“校际协同”,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机制。

    学校构建了“2.5+1+0.5”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凸显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师范生对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认知、体验与实践;另一方面,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采取“三种实习方式”“三级分级管理”与“三方协同指导”,创建高校为主、地方政府协调、基地学校协同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形成“133”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师范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教改成果“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5年,学生在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在湖北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为民族地区尤其是恩施州输送了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恩施州51.8%的中学教师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涌现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肖忠友、“湖北好人”“最美乡村教师”黄家菊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

    “校企协同”谋求共赢

    校企协同是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学校对接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积极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卓越经管人才”培养机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湖北省“荆楚卓越农林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试点,主动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构建“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特长培养为特色”的“理工融合、以工为主”的培养体系,教改成果“地方民族院校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试点,融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气信息类工科专业,提出基于“工程实现”理念的培养新模式,构建了TPP(即理论教学Theory Teaching、实践教学Practice Teaching、项目研发Project Research & Development)校企双向对接培养体系,与企业深度融合,实行订单培养,教改成果“地方应用型大学电气信息类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经济管理大类的视角,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虚拟仿真与真实实践互通互融。教改成果“经管类应用型复合人才‘双平台多模块’塔型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会计学专业在2017年被评为湖北省“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设点。

    近5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别奖项28项、省级奖项140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一等奖,涌现出了张小江、刘佳、许璇等一批科技创新典型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院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现场赛中获得金奖。

    “校政协同”共促发展

    建设地方应用型大学,离不开政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学校新闻传播专业、法律专业与多家地方政府机构实施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开放办学模式,推进“校政协同”,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新闻传播专业始终坚持“实践提升能力,创新锻造人才,传媒联动社会,文化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和“依托区域优势,面向民族地方,开展多元合作,服务行业发展,彰显平台功能”的办学思路,现已形成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平台、社会大众传媒为依托、人文精神培养为内涵”的“三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大横向合作力度,签订横向课题20余项,其中与恩施市政府部门联合开发的社区网络化数字管理系统,项目经费达2000万元。

    法学院一直把协同培养基层法律人才作为法学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着力点,构建了适应基层法治建设需求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建立融合地方知识和法律知识、集成法治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基层法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通过协同搭建实习实训创新平台,拓宽学生职业能力的协同育人渠道;通过派出教师赴法院、检察院等实务部门挂职,参与服务基层法治实践,为教学收集了地方素材,为法学专业转型发展积累了地方经验,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在西部基层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接下来,学校将顺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综合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进一步完善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动适应、引领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打造湖北省属高校的一流本科教育。(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