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方式 激活动力 减负提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0-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
房超平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认识超平君多年,每次和他交流,都会有所触动。特别是五年前,和他一起去延安中学等学校,观摩他在那些学校推动的思维导学改革,看到高中课堂从“满堂灌”到对话学习的可喜变化,更是感触良多。记得观摩课堂之后,我曾提示他,最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总结完善一下,形成个小册子,以便让更多学子受益。没想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已变成了现实。我为他从实践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种研究态度点赞。

    这本《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聚焦学生的思维力和学习力,旨在解决学生不想学和不会学的问题,以从根源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想不想学”“会不会学”是学习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想不想学,本质上是学习动力问题。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爱学习,彼此关联,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深度学习的条件。想学习,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能学习,是学习意义产生的基础;会学习,影响学习效率;爱学习,是学习持续力生长的情感机制。

    想不想学,爱不爱学,从本质上讲是由人的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决定的,同时受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的影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互作用,最终决定学习的深度和成效。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指出的,“想学习”的动力包括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内在动力主要来自好奇心、成就感和创造性。外在动力则来自分数、压力、奖励、利益等外在刺激。学习的外在动力越大,内在动力就越小。而外在动力很难持久,也不会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因此,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同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瑞安·理查德等人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称为“自我决定理论”)所强调的观点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在自我决定理论看来,各种动机类型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处在一个自我决定程度或自主性程度的连续体上,由低到高分别为无动机、外部动机的各个子类、内部动机的各个子类。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层次。

    同时,自我决定理论也指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按照这种理解,学校教育需要为学生的想学习、爱学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深度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身处学习磁场中,乐此不疲,全力以赴,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超平在自己的新著中,倡导“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对话学习”“创造学习”和“选择学习”五种学习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学习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魅力、学习的魅力和思维的魅力,进而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就是这个道理。

    深度转变学习方式,之所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与“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密切相关。在情境学习理论提出者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看来,“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应该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所以,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创造“大家共同建构”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因此,互动、协作、真实情境、学用结合等就是学生想学的关键前提,而此关键之“关键”就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不能指望分数、压力、奖励、利益等外在环境的刺激,那种依靠分数、排名以及奖励等外在动力,刺激学生学习的做法,的确值得深刻反思。

    理解了这些道理,或许更容易走进这本《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该书围绕教和学两大思路阐述了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乐学、善学。全书共九章,每章均由“核心提示”以及看上去没有学术感的“本土”观点,诸如“以深度研课为起点”“学生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等组成,并附有涉及各个学科的相关案例,所阐述的问题直指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关注痛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从目标导航、路径导引和问题导向(作者称之为“三导”)三个维度,清晰地为教师提供了各学科设计思维导学课堂的基本要领和操作案例,能够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和操作层面变得清晰起来,也为深度课堂变革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由于本书强调目标和路径设计,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过程更加清晰,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成为可能。同时,本书强调问题(作业)与目标一一对应,使问题(作业)更加精准,从而使减轻学生的作业量成为可能。

    之所以说本书对于减负提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因为本书从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入手,致力于激活学习的内动力、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而“三导”则致力于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三大痛点——目标模糊、路径不清、问题不精,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机械作业。

    这是一本浓缩了一线教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成果的实践之书,既吸纳了精彩活泼的教改经验,又渗透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对教育教学有较高的指导性,也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进一步探究课堂教学理论所需要的丰富素材。

    (作者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