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阅读素养卡在哪儿
在基础教育界,“核心素养”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词。具体到语文教育,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经过分解的核心素养,而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阅读素养的养成,阅读是达成这四个素养的根基。其实,语文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作为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听与说的训练,可以从家庭与社会中自然习得,而读和写,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读和写的训练,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更是如此。如果延伸到大学阶段,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其核心素养亦可归结为以上四个方面,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样是重中之重。
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们以往将重点放在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阅读素养的提升上,忽视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阅读素养。在近期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暨“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建构”研讨会上,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其重心是阅读素养。
而目前国民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从幼儿园到小学,直至初中二年级,是一个人一生的阅读高峰,初二以后逐年下降,成年人不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业余时间刷微信成为最常见的“阅读”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微信是一种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有一些微信公众号也不乏有水准的文章。但是,微信文本毕竟是一种轻阅读,具有娱乐性、消遣性,离经典是很远的。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又是如何呢?在这次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演讲的题目是“语文教师要做读书的种子”,他强调:“我们做过一个大数据的调查,结果发现现在中学老师读书的状况很不好,很多教师是职业性阅读,明天要备课了,赶紧找来看一看。这样一来,基本上不需要额外读书了。”“现在教师阅读状况不好,教师不读书,他整天就读一点《家庭》《读者》《意林》之类的杂志,然后看一点韩剧,八卦一下这些东西,他怎么可能教好语文?”接着,温儒敏倡导:“我们师范教育,我们中文系,要想办法,将多读书、读好书作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我们语文老师自己要做读书的种子,老师读不读书,从这个老师的眼睛就看得出来。这有点夸张,确实是这样的。读书多的人跟读书少的人,站在讲台上是不一样的,有些教师读书多,很有底子,很有分量,有点幽默感,很懂学生,但他讲课好像不怎么好,跟所谓流行的示范课不太一样,但是学生喜欢,甚至学生就要这样的老师。所以老师的读书非常非常重要,老师都不读书,肯定很难把学生培养成喜欢读书的人。”
阅读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师的阅读如此重要,接下来的问题是,语文教师需要读什么内容的书?怎么进行阅读才更有效?
作为一名师范院校中文系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师的阅读首先是要读经典。经典文本是经过时间淘洗的,是常读常新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这样叮嘱文学青年:宁愿去读拜伦或者济慈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因为文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大多是没有经受时间检验的时文,离经典很远。
面对浩如烟海的语言文学著作,经典作品如此之多,对一个教师来说,如何进行选择?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例,最理想的做法,是依据文学史,找到那些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系统研读。当然这会是一项耗时巨大的阅读工程,无论对于在校的本科师范生这些“准教师”,还是对于在职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如此。特别是对于从事繁重教学任务、兼作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来说,这样的阅读规划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于在职的语文教师来说,最为可行的是,首先阅读选入教材的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熟悉这些作家的整体创作风格,从而做到了然于心。如果做到了这些,教师就会对教材的理解比较立体,就不会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对课文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甚至能纠正教材或者教参中对课文理解的谬误,避免以讹传讹。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选入中小学教材的作品,如果教师不做延伸阅读的话,在组织教学时就会捉襟见肘。譬如,2009版的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教材选入了萧红的一篇作品《一条铁路的完成》,这篇作品并不是萧红的代表作,突出的是萧红作品中反帝爱国的一面。如果教师没有读过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就不会知道萧红作品中最具魅力的是对生命、对生存的诗性表达,对麻木人生的善意批评。再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被选入了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而在课文的导读中,把这首诗解读为温馨、阳光,归结为诗与远方的主题,类似于心灵鸡汤。如果熟知海子的生平以及诗歌,就会知道这绝不是一首温馨的诗,它表达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言传的哀伤、无奈、悲凉以及徒劳,整个基调是极为伤感的。诗歌的每一节都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预示着现实的不幸福和残缺,这种不幸福只能靠想象浪漫的明天来画饼充饥,这哪里会是在营造温馨和浪漫呢?可以想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仅仅按照字面的理解,仅仅依据教材所给予的阅读提示去讲解这首诗,会有多大的误差。
对于语文教师是否一定要阅读大量课外经典作品,在这次研讨会上,也有不同的声音。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彬福教授认为,语文教师的扩展性阅读很重要,但是读透教材是第一步。如果教材都读不透,教学就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他说:“我们教师的读书首先应该从研究课本文本开始,而不是在课本以外去读很多的东西,那些东西固然可以反哺你的教学,但是你首先要把文本读好。”他以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荷叶圆圆》为例,举例说明课文所蕴含的生活逻辑,如果读不透文本,教师就会犯逻辑性错误。
回到阅读出发之地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阅读?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误区。其一是迷信阅读书目。诚然,阅读书目很重要,在出版物多如牛毛的时代,在每年产生数千部长篇小说的年代,筛选过滤掉劣质的书籍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大学都有针对学生的阅读书目,这是好事,说明整个教育界对阅读都很重视,说明社会对阅读有热切的期待。问题是,琳琅满目的书目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无所适从,变得越来越格式化,我们的阅读已经变成了规定性的动作,我们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许多语文教师天天盯着推荐榜去读书,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去选择,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阅读动力的持久性。
其二是迷信阅读方法。语文教育专家们设计了许多种读书方法,有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等。这样一来,仿佛一下子学生和老师都不会读书了,都需要接受各种指导,倾听许多讲座和培训,才有资格打开书本,按照所谓的专家所规定的路径去阅读。像目前提倡的“整本书阅读”,这本来是一个好的阅读倡导,但是一旦把这个理念格式化,用培训的方式加以推广,宣讲阅读路径、方法,就会束缚住阅读者的手脚。语文教师学会了屠龙术,却陷入了困惑中。人们不禁要问:在层出不穷的阅读方法指导下,阅读的从容和美感何在?
其实,阅读需回到最原初的常识那里,不应被所谓的阅读方法绑架。以文学阅读为例,阅读的实质是一种美的享受,是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是感受文字蕴含的无穷魅力。阅读是没有多少技巧的,真正有效的阅读是进入一种境界,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审美境界。譬如我们打开《诗经》,读开篇的《关雎》,随着眼睛扫过一行行诗句,由文字触发的心灵震颤扑面而来,那个辗转反侧的青年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思念填满了我们的心胸。美好的爱情,两千多年以来,依然让我们每个人怦然心动,迷醉在其中,流连忘返。
在此,我想强调自由阅读的重要性。当然,按照权威专家推荐的书目去阅读固然是捷径,但是自由阅读,往往能够真正激发起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温儒敏教授在会议发言中说:“阅读不要完全指向考试,也不要完全指向写作,现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读书?因为目的性太强他不喜欢读书。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即使不能给80%、90%,也要给他20%、30%。没有自由,就没有兴趣,你规定读完以后写一篇文章,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要带着这个任务,读书的兴趣就会减少一半。关于这一点,我们做过实验的。”
只有解决了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语文教师的阅读素养才可以培养起来。而有了阅读的根基,“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效地培育起来。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