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公民教育一片高远的蓝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0-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是人的养成活动,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条件下,却面临着个体心灵陶冶空间逐渐被应试主义和功利主义双重挤压的局面,进而导致公共精神被严重遮蔽,公共价值也日渐衰微。若要切实地拓展学校教育个体成人的精神空间,必然需要开启学校公共生活的视野,让教育向着公共价值提升,使个体的生命像大树一样充分舒展开来,并与同类一起蔚然成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撑起一片高远的蓝天。

    因此,如何进行公民教育就成为目前学校教育的基本主题,当然,也是现实难题。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在教学实践中对公民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我国当前的公民教育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兴建于1956年,坐落于大石关帝岗山脚,依山傍水,景色怡人。学校占地51088平方米,有44个教学班,学生1900多人,在编教师140人。多年来,大石人秉承“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办学理念,兼容并包,唱响一首有容乃大的文化之歌。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新课改这一契机,从学校实际出发,定位大众践行公民教育,让这所拥有60多年笃学之风的中学激增活力,快速走上特色办学之路。

    融汇创新 创建现代公民教育课程

    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元诉求,和学校实际发展定位,大石中学提出了公民教育理念。明确以培育具有个性魅力的现代公民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石中学的“现代公民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品行修养、家庭情感、社会责任、自然关爱、国家认同、国际视野六大课程模块来培养一个能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建立正确而和谐的关系,对国家和自我的身份有深刻认同,具有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

    多元渗透 丰富公民教育的教学素材

    在大石中学校长袁方看来,公民教育的内容从来不只局限于课本当中,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身边见闻,当下新闻,都是落实公民教育课程的好素材,关键看学校怎样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但是,在选择教学材料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甄辨真伪和多元吸收,对于中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传统文化与公民教育的契合点,引入课堂教学,渗透公民教育。比如,学校在九年级思品课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课程教学时,引入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经典故事,引导中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以人为本 选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

    教育过程是师生心灵产生共鸣的过程,公民教育如果采取简单的说教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效果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大石中学采取多元渗透法,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上允许他们自由表达个人意志、想法等,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同时师生之间可以采用行为训练法、情感体验法、角色互换法、问题探究法、辩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环境,调动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探究、反思的机会,让其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发现自身的价值与能量,最终高效落实公民教育课程目标。

    开展实践  拓宽落实公民教育课程的平台

    社会实践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教师从中做好部门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引导并鼓励学生以社会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规则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开展包括参观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的场所:参观中山纪念堂、烈士陵园等;比如进行以自然关爱、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调查:介绍珠江的污染治理,以及珠江对于羊城的意义,增长环保知识、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

    大石中学特色办学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大石中学以“公民教育”为办学特色,培育胜“重任而远道”的有用公民,任重而道远。大石人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科学创新之路上走得更远。(杨 旭 海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