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的“湘西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花垣县边城镇中心小学教师彭敏在网络联校主教室授课。(资料图片)

■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别报道⑦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现辖7县、1市、1个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

    湘西是国家西部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地区,是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

    湘西山水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车行高速,耳鸣、隧道、高架桥,一路伴随。窗外,连绵起伏的大山间,偶尔可见飞檐翘角的土家转角楼,或全木结构的苗族吊脚楼。这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集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一体的湘西州,是湖南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市州,也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目前,全州所辖7县1市中仍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湘西州的凤凰、花垣两县,考察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看望少数民族同胞。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曾经默默无闻的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提出,注定将成为中国扶贫进程中一个载入史册的里程碑。

    扶贫先扶智,教育当先行。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重要组成部分。如今,5年过去了,湘西教育扶贫工作怎样开展,成效如何?近日,记者走进湘西实地采访。

    “两手抓”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担任湘西州副州长几年来,分管教育的李平一直保持着一种工作节奏:逢5月和10月困难学生资助金发放月,他每周检查一次资金发放情况。对进度慢的县市区,李平都会一一打电话催促到位。

    截至2017年底,湘西州仍有贫困学生17.9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6.22%。“不能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失学”,围绕这颗初心,2013年接任州委书记时,叶红专一并接过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传统。

    从2008年在湖南第一个试点生源地贷款开始,经济在全省排在末尾的湘西州,困难学生资助一直走在湖南前列:第一个把资助当课题研究来做,从资助模式到资助育人都有涉及;率先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资助工作,做到资助、育人两手抓;率先创办湘西助学网,开微博、建公众号,方便外地务工家长及时了解相关政策……

    湘西州要脱贫,教育是关键。2016年一开年,叶红专主持召开州常委会,专题研究教育发展脱贫工作,明确提出从2016年开始,在全州范围内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

    目前湘西州共有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12.7万人,实际享受资助政策的学生为18万人。“多出来的这部分,是因为我们把城镇低保、残疾、孤儿子女也纳入了资助体系。”州教体局资助中心主任李彬告诉记者,这是湘西州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更加精准定位资助对象后推出的新举措。

    同时,湘西州全面提高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和农村学生营养午餐餐费标准。“从4元提到5元”,永顺县西岐九年制学校校长严其林告诉记者,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生活补助,分别从1000元、1250元提高至1500元和2000元。

    “生活补助这一块,大数是2.1亿元。”州教体局副局长杨世全说,所需资金全部由州本级和县级财政买单。再加上国家财政拨付的1.9亿元,2017年湘西州发放的困难学生资助金总额为4亿元。

    “因贫失学?都成历史啦!”记者在凤凰县采访时,数位校长都表达了类似观点。这个曾经初中辍学率达到15%的县,近几年在十五年免费教育资助体系下,因贫失学学生全面消除。

    但同时,因学困、厌学而辍学的学生成为流失学生的主体。针对新变化,湘西州制定了更加精准的控辍保学政策:由县市长、乡镇长、村组长、家长、校长层层负责的“五长”责任制,以及明确一名教师、一名村干部、一名家长或监护人帮扶一名辍学学生的“三帮一”行动。

    控辍保学全动员,学生资助全覆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湘西州距离此目标已越来越近。

    聚焦小规模学校,学生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从十八洞村出发,沿山路蜿蜒数公里,再走小路几分钟,灰白墙,深灰瓦,一道赭红门,围出的小院落便是十八洞村小学。

    教室、食堂、设备室、办公室、教师宿舍,集中在一层楼里,“包括旁边的厕所,全都是新的”,校长吴忠碧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县里陆续投入近120万元,将陈旧的校园改造一新,现在有29名学生在学校上学。

    像十八洞村小学这样掩映在山林里的教学点,湘西州目前还有965个,占全州学校总数的48%。如果算上学生在200人以下、50人以上的村小,全州约有七成学校为小规模校。

    “这是我们的州情。”州教体局局长余晓红介绍,湘西州面积15462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300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93人,“地广人稀使得学校的分布呈现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星罗散布,二是学生少”。

    上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湘西州撤并了许多教学点和村小,学生则就近集中到中心校入读。那些还留在深山里读书的孩子,多是世代居于山间村寨的苗族、土家族贫困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到湘西州的农村学校建设上,第一步便是要建设好这些乡村小规模校,让贫困家庭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曾经,因为贫困,一种名叫“干打垒”的建筑成为湘西州绝大多数教学点的标配。“石头、泥巴和石灰垒就,墙体呈土黄色,地面凹凸不平。”教龄30余年、前后任教10多个教学点的花垣县麻栗场立新小学教师杨四根描述道。

    “现在全都没有了。”杨四根带着记者参观投入38万元改造升级的校园。不足2000平方米的小院落里,粉蓝搭配的大滑梯摆在正中央;白色调的教学楼走廊上,还有两架小滑梯。蓝色栅栏外,错落分布着一些村舍,“学生家就在那里,几分钟便能走到”。

    沿立新小学往北150余公里,是湘西州最北端的永顺县砂坝中心完小,中心校代管8个教学点。校长滕建华感慨地说,“这几年校貌变化太大了”,近千万的投入,让中心完小和4个教学点彻底换了张“脸”。

    标准化教学楼、标准化计算机室、科学实验室、仪器室、道路硬化……自2015年湘西州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工程”至今,与砂坝中心完小一样“换脸”的农村学校有176所,改造升级为“美丽村小”的教学点更是多达数百个。

    建设农村学校校舍16.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校舍58.4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农村学校D级危房和“大通铺”现象;学生宿舍、厕所、热水供应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基本满足要求……

    3年,10多亿元的投入,让湘西州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双提升”让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从花垣出发,过吉首,穿土路,颠簸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泸溪县小章学区黄泥冲片小。

    这儿的故事与“房”有关。

    今年6月刚退休的张利老师,去年将村里住了30年的老宅拆了,花50多万元建了一栋新楼。“主要是儿子出的钱。”张老师笑着说。而这,并不是他首次“置业”——2014年,张利在县城买了房,带装修50万元。

    教龄28年的张正旺老师,2015年花费20多万元在老家建起了新房,“老房子住了快40年,该换啦!”

    教龄23年的陈红梅老师,2014年首付30余万元,在县城安了新家……

    距离黄泥冲片小100多公里的花垣县窝勺小学,老师们的故事则与“车”有关。

    校长符兴智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学校里的老师已有10多辆私家车,停起来已经挺费劲了。

    “每一年都在涨工资。”泸溪、花垣、凤凰、永顺、古丈……记者所到之处,教师们对这几年的待遇提升赞不绝口。

    因为经济落后,偏远地区学校留不住教师,一度是湘西州教育扶贫的难点与盲点。如何破解?早在2009年,泸溪、凤凰两县便开始探索向农村教师发放岗位津贴。这种尝试最终促成了2013年《湖南省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按偏远程度不同向农村教师每月发放300元至1200元不等的乡村教师人才津贴,人均2.7万元一年的绩效工资,年底“五个文明”“平安县城”等数千元奖励绩效,人均每月319元的乡镇工作补贴,让泸溪、花垣、凤凰等地最偏远地区教学点老师的年收入,接近甚至超过8万元。

    越来越多的老师愿意留在农村,安心从教。

    但全州至今仍有965个教学点,要想按课表开足开齐课程,难度依然很大。

    2015年,“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在湘西州全面铺开。几年下来,10多个亿的投入,在全州建起10个“网络联校”,所有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完成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所有教学点完成了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即便是四周皆是悬崖峭壁、无法送教上门的凤凰县叭仁教学点,13个孩子也开始在线上起了音乐、美术课。“网络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州教体局电教仪器站站长宋泱告诉我们,古丈县从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先后举办了6次网络现场赛课。

    “打破了从前赛课只有参赛者才能观看的常例。”古丈县教体局仪电站站长张友波说,全县1300余名教师,足不出户,便可在线观摩赛课。

    “下一步,州里将探索‘异步双师’授课模式。”宋泱告诉记者,城乡学校的上课时间有时并不同步、网络也会有卡顿。“异步双师”,一个先录好课,一个下载学习后再到教室上,既解决了“不同步”问题,还能提升村小教师授课能力,“精准了才能更到位”。

    “差异化”让对口扶贫更精准

    2018年3月,湖南农业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正式入驻花垣县麻栗场镇望高村。

    “相距不过十几公里的十八洞村,已在去年初整体脱贫。”队长唐文源说,望高村的计划是今年底整体脱贫,全村13个自然寨、286户人家中,目前还有127户贫困户,“压力很大啊!”

    稻田680亩,旱地812亩,林地2258亩,没有村办企业,种植规模最大的为700余亩玫瑰园。发展养殖业,基础太弱;种植田间作物,面积又太小,该怎么办?

    调研了几个月,工作队拿出了方案。依托玫瑰园,发展玫瑰精油深加工;林地面积大,正适合种植中草药,还能与隔壁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在原有80亩豇豆、榨菜种植区的基础上,发展蔬菜种植加工。针对基础设施特别落后的现状,又提出水、电、路、房、环境整治“五到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

    “与我在古丈县挂职科技副县长时的脱贫方案完全不一样。”唐文源说,古丈有非常成熟的“古丈毛尖”产业品牌,坐拥这么一个“地理标志”却仍未脱贫,“最大的原因不在种植、加工,而在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