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的“湘西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正因为此,作为湖南农业大学派驻古丈的第四任科技副县长,唐文源与前三任最大的区别是“出身于商学院而非农科”。主动拥抱电子商务,策划推出“茶旅文化节”,开设“农民网红学校”……短短两三年,古丈毛尖的网上交易额就从5000万元飙升到2.5亿元。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的翁草村,是一个空心化十分严重的纯苗族村寨。全村890口人有大半都在外务工,留守的308人中,60岁以上老人210人,其余则是妇女儿童。

    一番调研后,工作队决定从实际出发,为留守老人选择了低劳动强度的生猪、土鸡饲养为脱贫之策。同时,把村里妇女日常的娱乐“打苗鼓”发扬光大,结合苗歌、苗绣、苗拳,营造苗族文化特色乡村体验游,既可以增加收入,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一村一策、因人施策、示范引领”,从2014年至2017年,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度贫困村,在越来越精准的对口扶贫政策帮助下,摘掉了贫困帽。4年间,湘西州共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深度贫困村从907个降至101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左右。

    “但我们还有1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读。”距离即将到来的全州整体脱贫时间节点仅剩18个月,教育扶贫还有哪些可为之处,余晓红和同事们一直在思考。

    2018年,全州义务教育巩固率首次达到94.2%。这说明近几年“五长”责任制和“三帮一”责任制的精准扶贫控辍保学政策成效显著。未来还可以更进一步,辍学学生劝返力度只能加大不可松懈。

    扶贫还需扶志,否则极有可能再度返贫。扶志,教育大有可为。全州范围内开展的感恩教育、扶贫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进校园、进家庭“四育两进”活动,进一步树立良好校风家风,带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为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提供有力支撑。

    深度贫困村的教育扶贫进入最后决战。2018年,湘西州开始推行“千名教师下村支教”活动。全州目前共有719名城镇公办教师参与,其中323人在教学点支教。至此,湘西州最后49个深度贫困乡镇、101个深度贫困村的102个教学点,实现了公办教师执教全覆盖,3273名边远山区贫困学子直接受益。

    为精准扶贫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2018年,湘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组建,20亿元大手笔投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吉首、凤凰、花垣、永顺、保靖、龙山的职业学校,或整体迁建,或提质改造,或新建为职教中心,未来,它们将成为湘西州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主阵地。

    “距离2020年已越来越近,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围绕三大目标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湘西州州长龙晓华提到的三大目标,一是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二是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户和城乡低保户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失学现象;三是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到2020年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达到湖南平均水平,位列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本报记者 赖斯捷 通讯员 刘芳)

    ■短评

围绕“精准”写就教育扶贫大文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面对湖南11个深度贫困县有7个在湘西州的贫困现状,州委、州政府牢记“教育是脱贫的关键”,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教育扶贫始终,走出了一条具有湘西州特色的教育精准扶贫之路。

    精准制定控辍保学政策,一手抓贫困学生资助、一手抓控辍保学,齐头并进,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湘西州敏锐地捕捉到了辍学率大幅下降背后出现的新情况,制定出台了“五长”责任制、“三帮一”行动等更加精准的“控辍保学”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直面州情,实事求是,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精准聚焦于小规模学校。湘西州3年投入10多亿元,下大力气改造提升教学点、学校,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同时,精准发力教育扶贫的难点与盲点,待遇、业务双提升,让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并借助网络力量,极大缓解了城乡间优质师资分布不均问题。

    如今,距离整体脱贫时间节点还有18个月,湘西州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精准”二字做好全州教育扶贫工作,为打赢党的十九大确定的脱贫攻坚战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