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也能举一反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作为语文常态课,该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呢?下面以本人执教的《古诗词三首》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目标

    此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由《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三首古诗词组成。《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除了依据课标的要求,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还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本课的教学用书中指出,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笔者据此把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

    这三首诗词中的《望洞庭》《忆江南》都在《课程标准》小学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独坐敬亭山》也为大众所熟知。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在低年级时就能熟背这三首诗词,并对诗词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同时,因为班级学生长期坚持大量课外阅读,诗中的生字对他们来讲也早已掌握。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指的“认识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大意”已经不能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我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

    其一,帮助学生通过赏析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感受诗词大意,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其二,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由此看来,教学目标要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指向进行适当和必要的调整,而不能拘泥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预定设计。

    学习方法指导重在迁移应用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中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课程标准》也指出这种行为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是否能够从教师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学习方法并能够在此后的其他学习中迁移应用,是衡量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标准。

    以本课为例,三首古诗词虽然写的都是祖国山河美景,但是因为诗的写作背景不同,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李白写作《独坐敬亭山》时已被迫离开长安10年,漂泊的生活使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倍生孤寂之感。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围绕诗中的关键字来体会诗人情感的学习策略。在学生读完诗并且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师生展开对话。接着笔者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研读古诗,看诗文中的哪些字词体现了“孤独”的意境。同学们兴趣盎然,抓住“尽”“孤云”“独去”“闲”“只有”等词句来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望洞庭》是刘禹锡被贬逐时的诗作,其间他曾六次经过洞庭湖。在讲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之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读这首诗是不是也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感?学生发言说,没有感受到这种情感,反而感悟到诗人在描写洞庭美景的同时,展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之情。

    经过讨论,学生们觉得“望”是这首诗的关键字。根据《独坐敬亭山》的学习方法,他们再一次深入研读诗歌文本,在诗句中寻找关键字“望”字所呈现的意境。

    经过两首诗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种学习方法。接下来笔者请学生自主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忆江南》一词。多数学生经过研读发现,这首词的关键字和前两首不同,不在题目,而在词中。他们认为“谙”字体现了白居易对江南的熟悉,他们围绕“熟悉”阐述自己的理解,深切感受到白居易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课内学习带动课内外延伸阅读

    优秀古诗文言简意骇,字字珠玑,往往诗词中的某一个字就会把诗的意境全都表达出来。从关键字入手分析诗文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也可以运用到平时的诗文诵读中。

    在学习完这三首古诗词后,学生们自发地找到了《忆江南》的其他两首词进行研读。他们发现这个“谙”所蕴含的熟悉怀旧之意,不仅体现在课文中,在其他两首词中也体现得很到位。

    接着学生们展开了寻找古诗词关键字的活动。例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满”,《枫桥夜泊》中的“愁”,《江雪》中的“独”……

    他们甚至把这种学习方法迁移到现代文的学习。比如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学生抓住了“道”字来谈。文章中“我们”责问向导时的“道”是什么?向导的“道”是什么?大自然的“道”又是什么?由此较为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精髓。

    (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