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沙天山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0-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火焰山、坎儿井、葡萄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这座曾见证过丝绸之路来往商队驼铃叮当、拥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城,一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1998年,高昌迎来湘潭教育人援疆的身影,但让湘潭教育人停留的不是高昌的独特风光。根据中央、省委统一部署,1998年,湘潭开始全面对口援疆,对象是吐鲁番市高昌区。这是“伟人故里”湘潭和“最美葡萄驿站”高昌第一次“牵手”,也是湘潭教育系统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始。

    20年来,湘潭已向高昌区选派8批援疆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31名教育工作者远离家乡和亲人,战高温、御严寒、迎风沙,克服重重困难,为高昌教育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高昌降雨稀少且大风频繁,年平均降水量仅16.4毫米,而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故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条件恶劣。

    2016年,援疆女教师黄建群进驻高昌,进疆一个月后,她将儿子也接了过去。“儿子来后不到一个月,各种状况频出。先是水土不服,气候干燥,全身皮肤奇痒无比,手臂、大腿皮肤干得像蛤蟆皮一样。工作忙的时候,我不能接送,他不得不来回六公里一个人上下学。晚上我若没有及时赶回,上小学三年级的他就得自己炒饭、煮面、洗漱、睡觉。”黄建群说。

    湘潭教育人先后参与实施高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舍维修改造、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全面完成城乡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高昌教育添砖加瓦,让古老的高昌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0年来,湘潭援疆教育工作者远离家乡,奔赴高昌,与当地居民手牵手、心连心,以实际行动和业绩,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交流、大稳定。

    2014年8月,数学教师刘建阳怀着对祖国边疆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来到了高昌二小工作,工作完成后,他选择继续援疆。“4年前新疆对于我来说是神秘的,4年后新疆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很多至诚至真的朋友、同事,让我非常眷恋。”刘建阳说。

    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在遥远的边疆整天与烈日风沙打交道,为了边疆教育的发展,湘潭教育人一往无前,一棒接一棒在高昌火热的土地上,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神圣的诗篇。

    在教育对口援疆过程中,除了选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入疆支教外,湘潭还推陈出新,邀请高昌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来湘潭跟班工作与学习。2017年11月,高昌区第三小学的4名骨干教师来到结对学校——湘潭市岳塘区火炬学校挂职交流学习。

    半个月的时间里,4名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备课、上课和评课,并参加学校和区内、市内的教研活动。这些来湘潭挂职锻炼的老师,将湘潭集团化办学、名师工作室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高昌,促进了当地城乡教育捆绑联盟式发展。

    2017年9月底,受湘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委托,湘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利文一行赴高昌看望慰问援疆教育工作者,并与高昌区签署了《湘潭市教育局与吐鲁番市高昌区教育局交流合作方案(2017—2020年)》。

    在湘潭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湘潭市教育系统对口援疆工作持续加强。目前,第8批对口援疆教育工作者已达10人。自2018年起,参与教育部“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持计划”、中组部援疆项目的湘潭教师更是将增加到39人;有23所高昌区学校与湘潭19所学校提出了结成“民族团结一家亲”姊妹校意愿;实现了教育援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以及教育行政、教育科研、校外实践“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