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科 一座富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0-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苏霍姆林斯基工作过的帕夫雷什中学教学楼。 张丽 摄 苏霍姆林斯基用过的打字机、地球仪等教具。 张丽 摄

    ■苏霍姆林斯基与中国教师②

    这些年,关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听得最多的就是那一句“我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好像这么一位大教育家只是个目下数不胜数喊着口号的“阅读推广人”,说着与阅读、与书籍有关的大而无当的话语。

    剥开我的阅读经历与教学实践,总深切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多,绝不仅在阅读这一块。虽然没有把他的全集通读一遍,但仍打心眼里觉得,那一册墨绿封面的《给教师的建议》,内里观念与实践,于我而言,就是十分难忘的教育“小百科”。

    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初遇”

    说来有些脸红,最初读苏霍姆林斯基,颇有几分“救场”味道。那还是工作之初,初登讲台的我实践经验缺乏,之前在学校里学的那些教育教学理论,也派不上用场,语文教学、班级管理都有问题,也动了一些心机,用了一些办法,拆东墙补西墙,总归是不行,倒不是“不想”做好,但就是“不能”做好,这是为什么?除了请教同事,万般无奈的我就到学校图书室,看看有没有现成的材料能学能用。就在那时候,遇到了两本书,一本是此前常说的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另一本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当时一看到,心里就想,这会儿不正需要很多很多的建议吗?作者会建议什么?这就是与苏氏的初遇,我临时抱佛脚,没想到,一抱就“抱”到这么一位大教育家。

    待到打开书本,豁然惊喜,目录下面的条目,简直是为我而设:“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怎样检查练习本”“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教给学生观察”“怎样培养记忆力”“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我很快就依葫芦画瓢,照着其中不少建议展开工作,比如,把学生带到户外带进田野;比如,按他指点的检查作业。说实话,直到现在,检查作业这件事还是很多老师的痛苦,而关于作业本身,也常常引发学校与家庭的讨论。苏霍姆林斯基知己般写道:

    只要把那一叠一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的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没有创造性。

    一点没错!每天早上到校,一抬眼,别的没有,就是两三摞作业本,有时候,埋头于作业本的时间要比别的如备课、讨论、教研等时间都要长,而一日一月改过去,却似乎对学生也没什么触动与促进,错的还是错,某些偷偷少做的,还得天天早上催。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什么建议呢?从大的方面,他指出作业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言语素养”的缺乏(就这一点,至今仍感其深刻),在于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他指出,作业最重要的意义是把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现在来看这句话,其实已经是苏氏的课程观,“作业”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指向的是评价,仍然是教学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体力劳动,这一点非常前瞻,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关键。那会儿当然还不能全部读懂,学得更多的是他直截了当的几点小建议,一是当堂强化训练,二是作业的准备,三是巧妙解放自己的时间,最后一条,苏霍姆林斯基原话是这样的:

    “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如此一来,检查作业的时间大大缩短,能有更多时间放在活生生的学生身上,而不是将教师的时间都埋头于作业里。我真的太需要这个“经验”了。在规划到位的前提下,此后我的作业批改经历也证明了这个经验确实是可取的。说到这里,我真诚地建议,如果老师们现在对于作业有同样的困扰,那就把苏霍姆林斯基有关练习批改的建议——另有一则叫作“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好好读一读,悟一悟,学一学。

    拿来即用、用则见效

    作业尚属其一,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有很多类似教学策略与教学窍门的东西,往往拿来即用、用则见效,“小百科”之喻正有此意。苏氏很多建议打通学科,是基础能力的培养,观察的方法、知识的扩充、学习时间分配、书写教育,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他提出的“思维课”,课型新颖、内容丰富、设计别有趣味,到今天仍然前瞻。苏氏讲到一招,我学后使用多年,他称之“最重要词汇表”,类似一份特殊的“基本读写能力教学大纲”:在每个学习日开始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下当天要学的3个词,类似“草原”“温度”“沙沙响”,“孩子们一进教室,就立即把这些词抄到词汇本里,这种词汇本他们要连续地记录三年。”毫无疑问,这样一种持续性输入,对于阅读量与词汇量积累不够的学生而言,是多么必要并且有效。虽说以后也慢慢知道,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老师们常提的“好词好句”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但是,花一点时间,用水磨的功夫,渐渐占有大量的语言材料,终究是好事一件。这个方法我从他那里学来,用了很多年,每接一个新班,或两年或三年,即以此策略,进行词语与句子的积累,我把这个叫作“攒余粮”,余粮多了,做出的饭菜更加丰富可口,不是吗?过了很久,再读这一节,我更发现在方法背后,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对儿童学习的深刻认知,这一节叫作“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在讲自己的做法之前,他是这么说的:

    “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这已经超越了教学论的范畴,带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他该如何为一个孩子的一生发展着眼。前阵子读到贾志敏老师的教育口述史《积攒生命的光》,贾老师的题记是: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真正的教育家,内心都是相通的,根子就在于那一份忠于教育、热爱学生的心——这一点,本身是需要为人师者以一生来领悟的。

    教师案头的必备工具书

    说到这里,仿佛《给教师的建议》只是教学小百科,给我的教学以启发和帮助,这样说也没错,我病急乱投医,想不到一找找到位名医,关键是,这位名医不只医病,还医愚,他给我的岂止是教学、是技术。《给教师的建议》至今通读不下十遍,要我说,它是儿童学习小百科、教学方法小百科、学生研究小百科、阅读课程小百科、新手教师小百科、教师成长小百科、学校管理小百科、教学质量提升小百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即便历时已久,但当下有关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等主流观点或说法,都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影子。记得新世纪前后,不少人提倡写教学反思,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我是在很久以后,重读时发现原来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反反复复谈了教师如何写“教学日记”。在书中,他多次强调“研究儿童”,真正的教育是围绕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必须要学会观察儿童、研究儿童,听上去朴朴素素的话语,却是领先我们多年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谈的这些话题,确实历久弥新,甚至总要等到个人有所实践有所经历,才赫然发现,原来他都讲过,而且讲得很好,照着做就行——某种意义上,《给教师的建议》完全能作为教师案头的必备工具书,随时取阅,随处学习,只是,也得承认,就苏氏所提,不少方面,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教育生态里,都未能全部实现。

    除了当初为解决问题而读《给教师的建议》,再有日后的零星翻阅,我至少有三回专注阅读。一回是2004年,加入了市青年教师读书班,这是必读书,需要做摘录、写札记、做案例。当时就想,书中这些篇章也能看作是苏氏的“教学随笔”,问题来自实践,回答通往实践,每一则都非常地道,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和大义,跟着他学到的,不只是其内容,就教育写作也收获颇多,这算是阅读苏氏的额外奖赏吧。一回是2012年底,要做校本阅读课程设计,就把苏氏关于阅读的各种提法做了梳理,他“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但这种相信不是无源之水,是建立在他对阅读的正确认知和坚实操作上的,给儿童阅读的时间,以阅读导向思维,阅览室的另一个名字叫作“思考之室”等等,这些才是语文教师要把握的根本内容。最近一回是两年前,是围绕“儿童研究”而读,因为申报一个与此课题相关的项目,就找来这方面的文献资料,《给教师的建议》也在里面。阅读中,主要是将书中与“儿童研究”有关的条目与内容做了摘录与整合,更感觉苏氏之伟大,“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样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话语,却是因爱而生所以又充满了爱,大概只有在教育这样一个心灵与身体共生,智慧与健康并存的,目标明确却又满载不确定的人类大事件里发生吧。但是,不得不说,如今真正能做到这句话的老师不见得很多,有更多可爱的儿童,种种原因为校所伤为师所误,令人感叹而愤慨。

    苏霍姆林斯基1970年病逝,若非英年早逝,自然能取得更大成就。永远不会忘记他那篇“简单经历”,劈头一句就是“学校工作,教育儿童成了我的天职。……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学校工作是最有意义,最令人向往的工作”,在一个喜欢以“小”命名的世纪里,这句话里深藏又喷薄、沉静也明亮的教育之爱,有着令人悚然心惊的感召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样都要确认,“学校工作,教育儿童”正是“我”的天职,为什么?我愿意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句话来回答,也恰好是同一篇的结尾:

    “对于我们这些人民教师来说,共产主义建设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在培育、教养和把他们领进生活的活生生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