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游戏 见证幼儿隐秘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天我做妈妈,推娃娃出去散步。李秀荣 摄

    假装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模拟行为

    细心的妈妈是否注意到,当有一天你把一根香蕉送给孩子时,他不再伸向嘴巴,而是放在耳边,“打起了电话”;当孩子紧握拳头,你瞪大眼睛不知所措时,他却把拳头放在下巴上蹭来蹭去,“刮起了胡子”。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动作可不是孩子在搞怪,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孩子在借用道具模仿成人。而且,这种在两三岁萌发的行为,一经产生便一发不可收,直到学前晚期达到高峰。

    在幼儿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幼儿一起玩过家家,有人当爸爸,有人当妈妈,布娃娃当宝宝。忙碌的小两口“买菜”“煮饭”、照料“宝宝”,一样也不少。在“小医院”,幼儿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护士”给“病人”打针、输液,“大夫”们更是尽职尽责,耳朵上挂着听诊器,手里拿着压舌板,开出一串串药方,还不忘提醒:感冒了要多喝水,注意别让风吹了……

    以上现象有一个专有名字——假装游戏。它是幼儿在一种虚拟的游戏情境中进行的由虚构的操作代替实际操作,以假想的物品代替现实物品,假扮角色,即“以人代人”“以物代物”,以此获得现实欲望的替代与满足的一种游戏。在假装情景中,幼儿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其行为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一样,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按照他中意的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并凭借想象描绘出“构想蓝图”。

    幼儿为什么喜欢模仿?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钟情于假装?关于这个话题,许多心理学家都开展过研究,但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假装游戏是儿童模仿能力发展的结果。两岁左右的幼儿,随着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现实生活的了解,他们察觉到成人是一种更强大的存在,他们也渴望像成人一样去行事,但是能力和环境还远远达不到。于是,他们会把周围的社会生活用游戏的形式再现出来,在虚拟的情景中满足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这样就出现了假装游戏。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甚至认为,只有假装游戏才是真正的游戏,因为它是游戏者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景的创造活动。这些“假装”的游戏情景发展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了幼儿无穷的幻想。

    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实现自我发展

    假装游戏对幼儿的成长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先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一项研究:让4岁的孩子玩一个复杂的开锁游戏,看孩子能坚持多久。他们让一组孩子假装蝙蝠侠,并戴上面具,开始开锁,另外一组是常规组。结果发现,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孩子会花更多时间研究,也会尝试更多不同的开锁方法。这个研究结果被取名为“蝙蝠侠效应”。

    再看一位妈妈的实验:孩子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做手术,妈妈明显感觉到儿子紧张、焦虑。这位妈妈想:孩子显然需要我的安慰,但是成人的谈话他听不懂。于是,她找来了一本有关医院动手术的绘本,给孩子讲了这个故事。可是,孩子还是有些不安。这时,妈妈建议自己扮演医生,孩子扮演病人,模拟动手术的过程,孩子非常轻松地完成了。果然,做手术时,孩子非常配合,甚至没有哭闹,医生很吃惊。妈妈知道,这是游戏帮孩子舒缓了情绪,减轻了压力。

    由此可见,假装游戏对幼儿来说,至少有两重作用,即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和疏解压力。复杂的开锁游戏需要幼儿有比较长时间的专注力,这对他们来说有些困难,而幼儿一旦认定自己是超级英雄蝙蝠侠,他们探究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开锁过程也变得不那么困难了。在“蝙蝠侠开锁”中,假装游戏把幼儿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中,以这个角色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幼儿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模似角色的性格、逻辑,从而在无意中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假扮医生与病人”游戏中,幼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受融入进去,从而帮助自己控制了情感冲突,释放了压力。有时,幼儿在游戏中也会扮演反面角色,甚至扮演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角色,并流露出消极情绪。实际上,这是他们企图通过游戏,增强自信心的过程。

    与此同时,对于生活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的幼儿来说,假装游戏还有助于增加幼儿对伙伴情感情绪的理解。幼儿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在理解自己假装角色的同时,更要理解游戏对方的假装意义。只有理解了游戏同伴外显行为背后的含义,才能达成游戏的沟通与默契。比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要与同伴进行协商,“让我假装……”或者“不,还是让我假装……”等方式去沟通并相互理解。

    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学习与人沟通、合作等社会交往方式,学会理解他人,同时增加愉悦感,情绪也得到了健康发展。这些又都为幼儿的社会化提供了平台和发展空间。

    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假装游戏机会

    从上述讨论中可知,假装游戏是幼儿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活动方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给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假装游戏的条件,并从中寻找到教育的生长点呢?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幼儿游戏时,大人特别是妈妈们不要刻意与幼儿互动,不需要帮幼儿营造气氛、分配角色、寻找替代物,他们自己就能完成。事实上,幼儿如此喜欢假装游戏,是因为只有在游戏中,他们才可以无视成人的权威,自己“当家做主”。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本身有时就有逃避现实压力的功能。这要求成人在与幼儿游戏时,尽力不要显示自己,要适当示弱。要让幼儿去主导游戏,成人要善于配合,接受幼儿给予的角色并极力诠释,但要在诠释中加入隐性的生活指导,让幼儿通过游戏习得生活技能和优秀品质。比如,幼儿玩“看病”游戏时,喜欢当医生,那大人就演好小病号;幼儿玩“老师上课”游戏,喜欢当老师,大人就当好小朋友,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游戏权利。

    其次,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假装游戏,随时记录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行为。幼儿重复做某一种游戏,定有其心理上的深层次原因,成人应该学会从幼儿的游戏中理解它蕴含的意义,并做出解释和判断,从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幼儿感兴趣的知识和活动主题,以此回应和满足幼儿的需求。比如,幼儿在游戏中经常因为争抢游戏角色而发生冲突,这是因为他们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中发生的小故事,帮助幼儿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

    再其次,教师应通过假装游戏来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教师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氛围,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同伴建立友谊。比如,有些扮演“幼儿园老师”的小朋友特别热衷模仿老师体贴、爱护小朋友的行为,有些幼儿甚至会玩一些看似暴力的假装游戏。这些都是幼儿在表达内心的某种诉求,成人不但要允许,还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

    假装游戏对幼儿来说,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他们在一次次假装游戏中,完成了隐秘的成长。成人在幼儿的假装游戏中应充当支持、鼓励的角色,必要的时候,也应充当他们的“拐杖”,帮助他们更好地往前走。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上一篇:周末助学忙     下一篇:你的儿童视角经得起检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