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 “智造”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 新村实验小学完美思维课程 ② 鲤鱼池小学未来艺术空间 ③ 徐悲鸿中学茶艺课 ④ 教师进修学院未来教育研修中心 ⑤ 徐悲鸿中学跨界课堂 ⑥ 十八中学创客中心 ⑦ 玉带山小学毕业创作义卖拍卖会

    建立跨领域专家支持智库,成立区域智能教育研究与发展平台,协同推进智能教育进程;

    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全国首家区域性教师学习实验室,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STEM教育研究重庆协同创新中心,从教师教育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推进江北区智能教育的发展;

    与欧盟学校联盟合作的精品课程开发完成,成功举办欧盟未来教育实验室——重庆江北教师学习实验室暑期工作坊种子教师示范性培训;

    ……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的扑面而来,重庆江北区在智能教育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并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江北区审时度势,谋略而为。为建重庆领先、西部一流、长江经济带有影响力的现代化教育首善区,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智能江北”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智能教育,以智能化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多元协作:区域立体化整体推进

    江北区政府部门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科学编制了《重庆市江北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数字化教育策略”专栏和《江北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据统计,2011年以来,江北区投入40亿余元,陆续新建及改扩建了23所中小学校,投入1.5亿元更新了一批老旧学校的设备,投入3.46亿元完成了中小学功能室标准化建设。2015—2017年,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已经超过2亿元。

    未来学校建设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江北区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明晰了包含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更加重视人的核心素养与综合技能的提升,课程呈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样化、定制化与模块化趋势,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评价等8个方面的未来学校的内涵。

    同时,以点带面推进建设工作。2017年,重庆十八中、徐悲鸿中学、新村小学3所学校在入选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领航学校/实验学校建设后,2018年1月,鲤鱼池小学、玉带山小学纳入未来学校项目建设框架。

    2018年1月,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全国11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也是重庆仅有的一家。

    2018年2月,江北区在教师进修学院设立智能教育中心,负责智能教育区域整体推进工作。由智能教育中心牵头,整合教研、培训、技术部门骨干力量,成立区域智能教育研究与发展平台,协同推进智能教育进程。

    2018年4月,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建设的全国首家区域性教师学习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从空间、课程、方法、技术等方面对教师学习进行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对方式、策略、反馈等要素涉及的前沿理论、方法进行本土化的实践研究。

    生态再造:应用研究解决“如何使用”

    江北区认为,未来学校建设首先要解决“如何使用”的问题,要结合学校特色,把课程需求放在首位,坚决避免“为建而建”。

    该区启动未来学校建设学习方式变革,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学习技术创新,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以“硬件建设为主”向“应用研究为本”的转变。

    “未来学校建设从硬件到软件,都和传统学校有根本性的不同。”区教师进修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未来学校中,学习空间变得灵动起来,课桌和椅子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课堂需要随时进行自由组合。未来学校还引入了智能分析技术,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变讲台思维为平台思维,也是未来学校空间变革的一大体现。“互联网平台思维倡导开放、共享和共赢,而从智能教育的层面上来说,平台思维就是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对话、开放包容的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实现资源融合。”

    对此,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江北区从空间、课程、方法、技术等方面再造未来学校教育流程,聚焦“基于精准反馈的课堂教学”“基于个性化学习的丰富课程体系”“基于连续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个板块的建设。

    未来学校空间变得立体多维,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未来创新中心(创客空间)、未来学习中心、未来创意中心、书画创意体验中心、智慧教室等项目,从“为集体授课而建”转向“为个性学习而建”。

    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智慧学习、无边界学习以及个性化教与学,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教育无处不在,润物无声。

    从学生的角度,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和智慧教室的“互动教学”,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数据和思维过程,统计分析后即时反馈给教师,让课堂教学从“凭经验”向“讲数据”转变;从教研的角度,通过课堂教学智能诊断与分析,对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进行自动分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从而实现精准教研和个性化定向推送与辅导。

    这不是纸上谈兵。常态化的多角度课堂录播,伴随式的数据收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分析与测评……这些未来学校教育的一幕,在江北区徐悲鸿中学教室里已是寻常情景。徐悲鸿中学校长黄先进说:“通过‘伴随式收集’录播系统完整记录教学过程,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直播、点播以及数据的管理与推送,教学反思有了依据,教学质量提升有了方向。”

    近几年来,江北区连年获得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目标考核、常规管理一等奖,“千兆网络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为推进智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三个转变”初见成效,未来教育/智能教育的江北路径正在逐步形成,3D打印、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相继进入学习课程体系。到2020年,江北区将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2.0的行动目标,全面建成与“智能江北”和教育首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点上突破:打造智能教育的生动样本

    未来学校有哪些课程?将教给孩子哪些能力素质?对此,江北区科学规划未来学校学习课程建设,体现契合(契合学生个体特点、契合校情、契合社会需要)、融合(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联合(学校与社会的联合、知识与实践的联合)三个特点。

    各学校以“互联网+教育”平台、智慧校园、未来学校建设为抓手,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坚持“环境构建、平台开发、资源建设、管理规范与特色应用”五位同步的“智能教育”推进思路,以信息化、智能化促成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制作一双高跟鞋,需要用到哪些学科的知识?或许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但在玉带山小学,为完成一双“妈妈的高跟鞋”任务,孩子们通过上网搜索、中外历史发展对比、数学测量、美术设计、辩论、跑步、舞蹈、手工制作、童话剧编演,硬把一双“妈妈的高跟鞋”玩出了多种花样。

    玉带山小学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先的“第一站”课程建设体系。自主研发了基于真实生活的、跨学科整合的项目式校本课程,例如一年级有“我的家谱”“我和我的伙伴”“劳动”等主题;二年级项目主题是“房屋”“老师”“超市”;三年级有“家庭公约”“紫荆花”“轻轨”;四年级有“旧衣服的处理研究”“校园足球世界杯”“钱币”;五年级有“妈妈的高跟鞋”“校园垃圾的处理研究”“快递”等。

    从“第一站”,玉带山小学走向世界,全面深入细致地落实小学阶段“创造未来中国的学习者”应有的核心素养。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培养适应复杂化、综合化、多变性社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十八中“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在“四C”课程体系下,学校打造既有包括校本化国家课程在内的“树本课程”,又有70余门凸显校本课程精品化的“砺新课程”,既有包含动漫社、汉服社、摄影社、手工作品社、天文社、电影社40多个社团课程的“海纳课程”,也有五大奥赛、四大竞赛、CAP、科技大赛、发明专利、爱好特长、社会实践活动、雏鹰计划、领导力培养等课程拓展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百川课程”,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音乐、美术、心理健康3位老师共上一堂课,会有哪些火花?

    在新村实验小学“音乐的颜色”跨学科的课程中,焦淑贤老师用听音乐的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色彩观察和表达自我感受的能力;张蕾老师引导孩子们尝试运用色彩和线条为自己喜欢的音乐画一幅抽象画;周红梅老师告诉孩子们,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这是一个五彩的课堂,知识是立体的,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生命的绽放。”孩子们都学得津津有味。

    而鲤鱼池小学则以空间变革为未来学校建设的突破口,打破已有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与正式学习空间的界限,并融合信息技术,构建了“艺术空间”“智慧空间”“情感空间”和“创造空间”。

    在未来艺术空间里,学生们既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获取网络书法系统里的海量信息,临摹很多名家的书法,也可以随意触摸电脑屏幕,以在电脑屏幕上自由点击拼凑,发挥想象和创意。

    在徐悲鸿中学看来,未来学校的构建,不仅仅是外围校园设施的改变,更应该是基于核心素养和现实需要的信息化深度应用,应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的成才。

    对此,学校探索基于进步教育的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性评价系统。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按照不同的等级授权,只需动动手指,便能根据系统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表现量化评分,生成每周、每月、每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性评价。全面参与、多维评价在徐悲鸿中学成为现实。

    能力提升:为教育智能化“专属补给”

    在未来学校建设中,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是极重要的内容。

    2010年,江北区启动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大工程”,即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提升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和校级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教师全员培训是“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0年开始,区教育部门启动第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到2018年1月已启动第三轮全员培训。江北区每年都会投入500万元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师队伍在智能化新时代的教师素养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