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文元素 体悟历史背后的精神
方毅宁
现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历史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先后主持4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多个课题成果、行动研究案例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多篇教学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
拓展性课题,带领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2017年11月,在讲授八年级历史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相关内容时,教科书90页上这样一段话“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搬迁,在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众多大学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战场”,深深地触动了我。接下来我深入阅读了许多有关西南联大的书籍,愈发敬重西南联大的师生们。2018年1月,师生共同观看了电影《无问西东》,2月参观了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开始了我们的学科拓展课程之旅。
我开设的“西南联大的背影”一课,以“镜头下的西南联大”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观察、讨论活动。课堂上选择24张西南联大的老照片,按主题每四张进行不同组合,学生们分组观察老照片,共同完成学习观察单。观察单上的问题包括:其一,在每张照片中,你们注意到什么细节?其二,四张照片中有哪些细节是相同的?其三,根据照片你们小组得出什么结论?是哪些细节让你们得出这一结论的?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描述出照片中的细节,如:茅草铁皮搭建的简易校舍,学生的衣着、神态与活动,教授在昆明城郊居住的农村房屋……分组讨论后,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细节聚焦在:环境校舍、学生的衣着和专注表情、教授们慷慨陈词的样子、实验室仪器设施等。以历史细节为依托学生得出结论:校舍简陋,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崇尚真理,追求真知;笃学勤教,坚韧不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得到了人文情怀的浸润。
“还原”历史细节,促进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
人类历史纷繁复杂,是由无数个偶然汇聚而成的一种既定现实,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历史的全貌,但可以通过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和史料证据,借助多元视角、真实的史料,尽可能地还原鲜活丰富的历史真实。历史学习中,恰当运用真实、有教学价值的史料可以重现历史细节,可以把学生带回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中;更有助于重返历史现场,引导学生以既同情又理性的心理解读历史,从而形成对历史真实客观的认识。
观察历史老照片是“进入”历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观察活动过程当中,小组成员具体分工、互相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结论。学生在观察单上的问题引导下,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观察:“虽然环境简陋,但老师致力于教学生和培养学生”“学生和教授都很认真,可以看出他们不畏困难,乐观向上”……这种学习状态,印证了钱穆先生的那句话:用上前线的激情来读书。教师还可以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合作探究历史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与不同见解的人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证能力和思辨能力。
课堂学习中还要适当“留白”,让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比如,每个人对历史事实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小组成员对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时并不一定能达成共识,教师因此要进行适时的评价与专业指引,帮助学生从群体学习角度进行思考与提炼观点,保留自己个性化思考与结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不断完善与扩展自身对历史的认识,让他们获得深度学习的体验,又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达到思维碰撞、思想共享。
图以载言,培养学生历史实证思辨能力
历史课堂上,有时候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我通过运用历史照片(图片)、历史漫画、历史表格、历史地图、历史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学会全面提取、分析“图”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吸引他们剔除无关的视觉内容,在厘清历史脉络与相关联的历史知识基础上,透过图文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实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进行考证思考和理解拓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进行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时间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历史解释。
问题与“图”链接,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在我看来,思辨能力远比单纯了解大量历史知识更重要。教师利用学生提出的历史问题,形成本课学习问题链。还是以西南联大相关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中国当时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教育大迁徙?”“西南联大当时为何选择昆明,而非贵州、四川?”“为什么西南联大可以经受住炮火的洗礼?”“为什么在战乱时期西南联大还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西南联大对教育界、云南开发有哪些贡献?”“西南联大对抗战有怎样的贡献?”这些问题构成了历史课堂的经典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剖析,厘清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学习中,研究性思维与实证思维应当贯穿始终。教师应学会把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两种思维习惯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断提升对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方法之一就是不断追问学生,也让学生习惯于自我追问,比如,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的结论或假设是什么?你的历史依据(或支撑数据)是什么?你运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你参考了哪些文献?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可以呈现学生的思考路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与结论生成等。教师应寻找学生的思维盲点,改变他们“不思考”和“浅表性思考”状态,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学会体悟历史背后的灵魂与精神
历史不是冰冷无情的,它是有温度有温情的。一系列由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因素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物都是鲜活灵动、有血有肉的。正是一群群活生生的人才构成了大历史。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就在于充分挖掘历史中的人性,与学生一起置身于历史的深处,理性洞察、体验人性善恶和灵魂情感,让历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有机会与真实的灵魂对话,达到心灵交互的境界。
还是以图片观察教学法为例,学生们在回答“四张照片中有哪些细节是相同的”这个问题时,写下了“面带微笑”“专心致志”等词语,这体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学生给出的是一份情感细腻、深入人心的解读。通过“闻一多拓章”老照片,结合他拒绝给云南省民政厅厅长李宗黄拓印的故事,我引导学生领悟:贫困潦倒、饥寒交迫的联大教授,可以变卖衣物书籍,变卖自己的劳动力,唯独不愿意变卖的是自己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联大精神!
历史镌刻着人的灵魂,教学的每一单元、每一课也应有它的主题与课魂,历史课的教学立意和课魂更多在于历史蕴含的智慧和人文素养元素,教师应努力挖掘历史蕴含的人文元素,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沿着历史的实践逻辑追寻历史的智慧,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文的滋养。
历史课堂应是流淌着思辨智慧和人文气息的生命场所。无论是图导思维,还是合作探究学习,都只是一种手段,历史学习最终要回归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发展上。引导学生诠释理解、生成感悟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见解与追求,这才是历史教育的旨归。
历史教育可以其深厚的底蕴为师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提供一种滋养。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唤醒师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的关怀,学会用历史思辨的眼光看待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让自己和他人更幸福地生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