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桂淦:乡村“保姆校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今年评选出的福建省第五届杰出人民教师中,有一名身份为印尼侨眷的退休返聘乡村小学校长,他响应“支援山区教育”的号召,毅然扎根贫困县政和农村教育教学一线44年,多次放弃出国继承优越家业的机会;创办西津畲族寄宿制学校至今,收留照顾了1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悉心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被称为“保姆校长”。他就是政和县石屯镇西津畲族小学(以下简称“西津小学”)校长庄桂淦。

    “为了我们的孩子到处求人捐钱”

    1989年9月,庄桂淦就开始担任西津小学校长。那时,学校仅有一座破旧的教学楼,墙壁断裂,课桌椅也破损严重。学校建在半山腰,仅有的一条通往公路的小土坡路坑坑洼洼。学校里没有自来水和水井,只能在山坳里接洞里渗出的泉水。校园里几乎全是泥巴地。无疑,改善办学条件成了头等大事。庄桂淦是福清人,而福清是著名侨乡,华侨们一直葆有捐资办学的优良传统。他立马行动起来,也号召全校教师加入募捐行动。“其实大家都明白,一个外地人尚且为了我们的孩子到处求人捐钱,我们本地老师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时任西津小学教务处主任陈茂芳说。

    庄桂淦一心只为教育的赤诚之心打动了无数人。多年来,通过教育拨款和募捐,西津小学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如今,师生们可以安心地在宽敞、明亮的校舍里生活、上课,水井打好了,宽阔的水泥操场、干净又牢固的厕所建成了,通往公路的坡面也铺成了一条缓缓延伸的水泥路……西津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观,学校因此获得“省百所农村示范校”的殊荣。

    “孩子们就是我们的全部财富”

    老人多、小孩多、单亲家庭多、留守儿童多,是任职校长以来挨家挨户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后,庄桂淦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这些孩子无人监管、无人接送,甚至面临失学的困境,成了他的心病。2004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庄桂淦如愿将西津小学改建成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从此有了温暖的“家”。

    缺少人手,庄桂淦就把已退休的妻子梁纯爱拉来当“专业保姆”;宿舍不够,他和妻子腾出自己的小房间,和孩子们挤在一起睡。每天清晨,庄桂淦和妻子就开始忙碌,叫学生起床、洗漱、晨读,准备三顿饭,辅导功课。晚自习后,夫妇二人不但要安顿好他们休息,还要搂着需要特殊照料的孩子入睡。庄桂淦最担心的是孩子生病。送孩子深夜就诊的事有过多少次,他已记不清了。

    因为经费紧张,多年来,庄桂淦既当保姆,又当维修工、清洁工,方方面面都亲自动手,从不舍得花一分钱请人帮忙。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的残疾,有的父母离异,每个月只交少量基本生活费。有些贫困家庭,连生活费也无法支付,但是庄桂淦还是毫不犹豫地留下这些孩子。“每个月,我领取的退休金加上庄桂淦的薪水,全都贴进去了!”梁纯爱说,“我们没有积蓄,没有家产,孩子们就是我们的全部财富!”

    “离开学校我放心不下孩子们”

    2017年,庄桂淦到了退休年龄。然而,他却跟老伴说:“我们现在就离开学校,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接班人,我放心不下孩子们。”庄桂淦的话打动了老伴和女儿,也打动了县教育局,他被返聘为西津小学校长。人们不禁问,是什么让他无怨无悔地将一生献给乡村教育呢?

    1974年,庄桂淦来政和县插队。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令他吃惊。庄桂淦认为,靠山吃山的政和人只有把教育搞好,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未来。于是他毅然做了一名教师。1982年,一封发自印尼的电报让他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父母要求他立即到印尼定居,帮忙打理生意。接到电报,庄桂淦心潮澎湃,自小他就与父母生活在不同国度,与家人团聚,是他多年的梦想,而这一次,梦想触手可及。生产队长来了,学生家长来了,学生们蜂拥而至,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纷纷前来挽留。出国,意味着与家人团聚,意味着可以过上物质丰足的生活,但要弃教从商。留下,才可能继续实践最初的理想。最终,他守住了初心。

    2005年毕业于西津小学、现任职于南平市公路局政和分局的陈聪说:“庄老师的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让我们更加懂得什么是责任。”1998年毕业的李招敏现于新加坡从事贸易。三年级时,他曾因家庭原因濒临辍学,是庄桂淦夫妇的关爱和帮助,使他重回校园。如今,像他们这样一大批长大成才的学生,多年来一直捐资助学。在政和县,关爱留守儿童、尊师重教的风气越发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