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育人”织起生活之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白菜节开幕,学生将养护数月的白菜拔出来,体验着自己劳动带来的收获喜悦。
齐利敏 摄

■热点观察 新时代学校弘扬劳动精神②

   日前,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此,我刊“热点观察”栏目,特邀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校长,探讨与分享劳动教育方法和途径。本期聚焦郊区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编者

   全国教育大会闭幕后,“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提法,掀起了社会讨论热潮。当下,劳动教育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小学应该占怎样的位置?如何让劳动在小学成为教育?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又是什么?

    劳动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校管理中遇到的两个真实案例,时常让我反思。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调换教室过程中。学校请六年级男生帮忙搬课桌,但搬运刚刚开始,就有男生报告说自己的手红了,而且特别疼。我观察到,学生们的手确实过于细腻、柔软。由于生活中劳动的缺失,学生的力量形成受到了影响,并有可能间接影响他们意志品质的形成。

    第二个案例则源自进班听课时一位学生的分享。一个较为瘦弱的学生表示,他原本想帮奶奶分担家务,但奶奶却以让他好好学习为理由拒绝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令人忧心的是,学生会不会就此不再有分担家务劳动的意识?这也提醒我,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尤需社会各界尤其家长的认可与协同。

    对于学校而言,劳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形成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通过劳动教育,为学生积累通过劳动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也是责任感、意志与毅力以及集体观念等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有效途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蕴含其中。

    从课程入手,让劳动融入生活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生活,而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为此,学校首先构建与完善了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为核心的劳动实践课程群。我校把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合并,由国家规定的三至六年级拓展到一、二年级。鉴于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基本掌握信息技术,学校规定劳动技术占70%的课时。同时,利用10%的学科实践活动,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增加劳动实践的时间,规定不低于50%,使得劳动教育的课时与师资得到保障。

    为了将课程计划落实到位,学校首先从提升劳动技术课的实效性入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认识、安全、场地、课时等,劳动技术课极有可能演变成蜻蜓点水、照本宣科,远离学生生活,缺乏对日常劳动的引导和督促。为此,学校在课程设计时,让课堂对接生活,学生在劳动中掌握生活技能。劳动技术教师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问题确定为学习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

    在研究如何将劳动融入学科实践活动时,教师经过综合考量,选取了项目学习的方式。如学生在研究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时,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知识,还要设计并亲手制作自己心中的胡同图像。

    课程资源也是制约劳动教育开展的因素,郊区学校在环境上具有先天优势。学校将原来需要园艺师傅专门管理的草地花园,改造成农耕课程基地,开设了经历十二种农作物种植、管理到收获过程的农耕课程。学生利用学科实践活动与课余时间,锄地、拔草、施肥,流连忘返。在农耕课程的推进中,学生与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校还举办花生节、白菜节、大蒜节、玉米节等多个采摘节,让学生感受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此外,学校地处北京远郊区,多数学生在农村有“老家”,需要回乡过春节。学校因此开发出“老家课程”,把学做老家菜、学做老家农事作为课程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开学后展示出来。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中的一切资源都可以变成劳动课程的资源,并得到体系化实施。

    以家庭为基地,让劳动成为生活

    学校经调查发现,多数家长认为现在家务劳动量不大,不需要孩子帮忙,而且让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部分家长有意愿让学生承担家务,但不知道相应的年龄段可以做什么。基于以上分析,学校认为转变家长的观念是让劳动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的重要一步。

    在家校沟通后,学校与家长达成以下共识:一是,家务劳动是孩子的生活技能,家务劳动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这决定了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指数;二是,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劳动,更是责任感教育与感恩教育,也是孩子今后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三是,家务劳动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会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是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再解决学生怎样参加家务劳动。

    在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家务劳动内容时,基于前期调研,学校把家务劳动分为自理劳动和服务家人的劳动两项。服务家人的劳动又分为必做项目与自选项目。必做项目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自选项目倡导学生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每一类项目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不一样,按照学生相应年龄与成长规律设置。

    为支持家长把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项目落到实处,学校也确立了三项原则:一是家庭为主体的原则。该标准的落实以学生自主完成为基本方式,由家长负责指导、监督、检查、评价,每学期向班主任反馈学生家务劳动情况。二是逐年递增的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务劳动项目要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每年增加新的项目。三是学校辅助的原则。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与家长是主体,学校负有教育、支持、引导与协同的作用。

    与社区联动,让劳动丰富生活

    除家务劳动外,学生也需要参与社会劳动,但为孩子创造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是比较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更多地依托了小区居委会与家长。

    如,居委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清理小区卫生,组织学生用学过的美术技能美化井盖,又或是组织学生协助小区跳蚤市场的运行。为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学校坚持小区的劳动活动由学校发放通知,在小区内居住的教师负责协助居委会的组织工作,居委会再将学生参与情况反馈给学校,由学校进行总结与表彰。这样的流程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小区的建设之中,我们也从中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社区关系是学生参与社区劳动的基础。

    此外,学校提倡学生在暑期开展“我跟妈妈(爸爸)上一天班”的活动。学生通过体验父母的劳动,与父母分享劳动的体会与感受,在理解父母的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社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当今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应是劳动教育意义的宣传者、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者、资源的开发者、优秀劳动者形象的塑造者。与此同时,教育者更要成为劳动教育的创新者。

    (作者系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