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特色发展 国际化双轨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西外国语学院董事长朱桂玲(左二)为泰国校友会成立揭牌 广外产教融合“1+1”协同育人模式:成立广外和君“东方商学院”

    广西是中国大西南边疆地区的一个边陲重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广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族人民渴望走出去,渴望参与到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中。东南亚地区与我国西南地区相邻,广西正好处于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接合部,具有地缘优势,在经济上又与东南亚地区具有互补性,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中国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搭建了一个平台,但是民间贸易往来呈现出小规模、分散型、随意性的特征,懂得东盟语言文化、法律和经贸规则的人才奇缺,急需一大批一线经贸人才,广西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也没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应运而生。

    2004年6月,沐浴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春风,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发展迅猛。

    经过近7年的发展,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广西外国语学院,学校发展的平台更大。

    风雨砥砺十四载,厚德载物谱新章。

    建校仅14年的广西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广外”)飞速发展,从第一年招生只有200多人发展到现如今拥有14000多名全日制在校生,30个本科专业,其中含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印尼语、日语等8个外语专业,在广西外国语专业在校生数、语种数中位列全区高校前列,社会声誉日渐提升。升本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自治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所年轻的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广西外国语学院这棵幼苗正以迅猛的势头在民办教育改革的沃土上根深树高、枝繁叶茂。

    打造专业特色 把“小”做“大”

    小语种是广外很热门的专业,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人数年年爆满,广外小语种专业已经成了广大学生和家长选择报读的“香饽饽”。

    广外在办学之初,就着力打造小语种专业特色,把“小”做“大”。

    “小”指的是东盟国家语种即非通用语种,“把小做大”:一是把小语种做成大语种,像大语种一样加大投入;二是把小语种做成大舞台,做大小语种专业学生规模,做大东盟国家语种专业数量,做大东盟国家语种专业教师团队规模;三是把小语种做成大事业、大市场,为国家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以培养小语种人才为特色的精准定位使广外进入高速发展期。

    为了培养小语种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校建立了东南亚国家语言馆,还加强东南亚国家语言交际能力晨练工程建设,安排老师指导学生们晨练。

    其中,学校投入使用的国际语言体验馆,这里的教室根据小语种课程对象国家的风土人情设计,为学生提供仿佛身临其境的语言学习环境,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喜爱。外教在授课的同时,也会将本国习俗与文化一同教授给学生。

    学校培养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在东盟各国就业创业,在国际国内各种活动、赛事中大显身手。每年的“两会一节”都有广外小语种专业学生的身影,他们不仅为各国政要、来宾提供翻译服务,更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牵线搭桥。

    小语种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有些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肯定,形成了广外良好的口碑。

    多平台练“内功” 创新创业全覆盖

    在泰国曼谷汇煌区中国驻泰大使馆附近拉沙传比色路大约一公里的范围内,林林总总的泰文招牌中,夹杂着不少中文招牌,其中约90%都挂着一个同样的Logo——广西外国语学院校徽。

    这里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学子创业的一条街,被当地人称为新唐人街,也被称为“广外一条街”。

    说起“广外一条街”,广外的领导同事无不为此自豪。这些来自广外的留学生有一大部分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创业。

    “广外一条街”的形成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力推进学生创业教育的结晶。创业教育是广外办学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董事会领导作为学校投资者、创办者,经常以自身创业的精神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广外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和境外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校确立了“服务边疆、对接东盟、把小做大、把外做强”办学特色,实施与东盟国家高校“2+1+1”“3+1”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分别到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进行学分课程学习或进行境外实习。学生在境外带着论文写作课题或各级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践调查,促进了学生们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社会各行业对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了解,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和创业的激情。

    二是多梯次搭建平台,精准对接海外就业创业。

    (一)实训平台,为校内多元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平台。学校依托校内实践平台,构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师生协同、学生自主创业等四种项目实践模式,构筑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校级创新创业园“二级联动”孵化体系,逐步建立“训练—选育—孵化—初创”的培育孵化模式;学校还与行业协会、校企合作企业等单位共建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逐渐形成了实验室、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多层级平台链条。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9—14个学分的必修、选修课程,覆盖教学全过程、全体学生、全体教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中国—东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引进企业师资开展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孵化教育。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7个,以项目带动教学。结合“双轨育人”,与国外合作高校积极开拓学生海外创业渠道。

    近3年,获得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62个、自治区级立项155个、校级立项142个。

    (二)校友平台,建立境外校外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境外实习。自学校开设泰语专业以来,已输送2000多名学生到泰国留学和实习。学校积极联络各种资源,如泰国广西商会,为创业学子提供帮助,成立泰国校友会、柬埔寨校友会、越南校友会,建立“广西外国语学院创业联盟”QQ群,建设微信平台,利用校友互帮互助的资源,共享创业信息等方式指导学生在国外创业。

    三是坚持能力为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辨能力、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与服务能力”4种能力培养,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或课程模块,加大实践教学占比,加强校企、校政、国际“三协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覆盖全部专业、全部过程和全体学生。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多渠道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拓东盟市场 服务“一带一路”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泰国寻找商机,“语言”成为他们需要跨过的第一道难关。

    2009年,广外首批泰语专业学生谢仕明和几位校友结束了“2+2”模式下在泰国的两年学习,以独具的慧眼,创办了中泰通语言培训学院。

    做翻译的谢仕明此前就发现,许多来泰国出差或者工作的中国人不懂泰语,要带随行翻译。“虽然当地有语言培训机构,但泰语老师中文不好,增加了中国人学习泰语的难度。”他说。

    抓住这个机遇,加上泰语老师大都是中国人,通过利用中文发音、拼音等大家习惯的“方式”教学,谢仕明的培训学校越办越火。

    如今,他在泰国已经有十几家分校,除了招收单个学员外,他们还与华人企业合作,直接到公司为员工开班授课。

    像谢仕明这样,在曼谷还有广外学生开的泰国垃圾发电厂、泰国特产店、火锅店、酸辣米粉店、螺蛳粉店、材料包装公司……

    广外越南语专业学生饶峻炜和李治儒也看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中越两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两国企业在物流运输上都有巨大需求,急需对两国政策、语言等有充分了解的人才,帮忙办理贸易报关通关等手续,继而搭起双方贸易往来的“桥梁”。

    着眼于这一市场需求,饶峻炜和李治儒利用他们在越南留学、工作积累的知识、经验及客户资源,于2012年共同创建了英有(越南)塑料贸易有限公司。公司依托贸易货场+工程塑料工厂+通用塑料工厂的形式,成为越南为数不多的塑料全产业链经营企业,原料销售遍布整个越南,辅料颗粒还主销中国。

    广外应用柬埔寨语专业邱道岸在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毕业后,利用中国和柬埔寨经济合作交流不断深化的契机,开了一家物资配送公司,专门为一些企业采购配送货物。如今,他在柬埔寨金边的固定配送物资的公司客户就有40多家。

    谈及学生在海外创业的经验,董事长朱桂玲说:“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之后,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加深。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机,很多小语种专业学生读书时有过创业实践,加上了解两国语言、文化,这有利于他们找到适宜的‘创业点’,迅速扎根下来。‘一带一路’也使广外的东盟国家语种专业非常吃香,就业前景特别好,学生在大三时就被一些公司‘预订’了。”

    支持海外学子就业创业,鼓励“走出去,留得下,干得好”。广外建立健全了教学、科研、就业、创业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同时,学校外派教师定期为海外学子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学校专门派优秀教师常驻东南亚地区指导学子就业创业。

    “双轨育人” 把“外”做“强”

    “双轨育人”指的是“双校园、双教师、双基地、双就业市场”,构建特色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和模式。

    根据这个办学模式,学校与东南亚国家、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打破常规,在课程衔接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教学团队合作、教材编写出版、实践基地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全面合作。

    学生第三年或第四年到目的语对象国学习实践半年以上,选择回国就业或在国外就业,也可以留在国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形成了留学、就业、深造“无间断”“立交桥”式的创新育人机制。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了境外就业市场,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