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是西迁人无悔的价值选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聚焦西迁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为巩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卓越的实践探索。“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西部作为当时工业国防建设的重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力支援西部建设,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沿海高等工业院校热切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义无反顾,昂首西行,扎根西北,肩负起了祖国振兴之伟业。他们以马革裹尸的精神,开创了中西部科教创新的高地,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物换星移,西迁人把毕生奉献给了大西北,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献身于此,部分健在者也已入耄耋之年。一部分仍默默耕耘在教学育人一线,奉献着他们仅有的光和热。回首60余年的艰苦与辉煌,西迁人十分坦然,深感能与国家同向同行有所作为而自豪,亦因不辱周恩来总理“把西北建设好”的嘱托矢志献身而幸福。西迁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身报国、赤诚为民的精神是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无私奉献是中国知识分子忠贞不渝的气质本色,承载着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理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肝胆,无不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矢志奉献的精神风骨。这种风骨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不断奋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从党章宪章上明确了共产党人和广大知识分子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寻。

    “奉献”既是为他人谋福利的行为,也是衡量人生价值高低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一届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矢志奉献的目标。当前,广大知识分子置身一个复杂、开放、多变的环境中,面临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唯有矢志不移地坚持讲奉献、有作为,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才能保持自身的风骨气节不变质,才能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遵循,源源不断贡献原创理论和重大成果,为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实现、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交上令人信服的答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公职人员立足岗位,尽职尽责,是奉献;教师立足三尺讲坛,默默耕耘,也是奉献;科研人员立足企业需求,呕心沥血,也是奉献。相对而言,这种奉献都是基于个人角色、属于个体范畴的奉献。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广大知识分子所讲的奉献理应是为党为民矢志奋斗的决心和信仰。有了这种信仰和决心,就会“烈火焚烧若等闲”,再怎么艰苦也会悠然自得,再怎么付出也是幸福甜蜜,不会患得患失,踌躇不前。扎根西北的60年,西迁人以国家富强和西北人民的福祉为己任,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砥砺奋进,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知识分子无私奉献的当代楷模。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更需要伟大的精神。西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是交大的精神财富,更是全国教育战线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开启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同样需要西迁精神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矢志奉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校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