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参与应“神形兼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参与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关键因素。参与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信心、兴趣和情感等各个方面。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仅不断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开拓视野,而且能不断地完美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如何更好地提高参与的有效性呢?根据笔者的经验,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三个参与。

    第一,行为参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参与能力,他提出“六大解放”,主张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敢于观察、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课堂参与是离不开学生行为参与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学习过程中的读书思考批注、合作探究时的起立讨论以及展示点评环节中的举手回答、黑板展示等都属于行为参与。我们评价一个班课堂氛围好不好或参与度高不高,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学生的行动参与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每位学生的行动参与,力争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最起码不游离于小组之外,让每位学生先获得形式上的参与感。

    第二,思维参与。与行为参与相比,思维参与是较深层次的参与,是参与的较高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仅仅是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我们要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增加思维含量、加大思维流量、促进思维发展与思维成长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动脑筋思考,积极探求,深入研究,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毕竟,未来真正能引领世界的人是会思考的人、有智慧的人。

    第三,情感参与。现代人本主义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参与,认为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如果没有真正的感情投入,不是真心喜爱,而是出于一种功利性和利益性,参与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情绪的好坏、情感的喜恶都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状态、学习的效率。只有在良好的情感参与下,学习才能够丰富学生的心灵,才能带给学生精神上的快乐。

    要想参与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决定了学生参与的质量乃至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和发展。相反,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上开小差,在学习上完全依赖教师,那么课堂教学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二是要专注参与。专注参与不是要让孩子坐得有多端正,声音有多洪亮,而是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在参与的过程中认真地观察、积极地思考,能够有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参与态度。长久的专注力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突出,还能让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变得更强。换言之,只有有了专注的参与状态、学习状态,课堂才会真正高效、真正卓越,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魅力。

    三是要放松参与。放松,包括身体放松和心理放松。放松是一种状态,我们都知道紧张的情况下很多事情就做不好。从参与的情境来看,外部给学生的是紧张焦虑还是放松惬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学生的心理状态又影响参与的效果,所以,我们希望学生是在放松状态下的参与,要让放松不仅成为一种参与状态,还要成为学生的一种成长状态。所以我们的课堂既要有序,上课要有上课的样子,同时又要能让学生放松下来,让学生思想集中思维活跃心理轻松,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学生越放松,学生就变得越有思维力,他们就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和创造,他们的学习就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有创造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一中实验学校)

上一篇:为成语寻找“老家”     下一篇:不忘初心推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