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体面+”教育范式:指向培育体面的人
近几年,基于“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创立并实施了“体面+”教育范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机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党的教育方针,满足了社区的教育需求,师生的体面素养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声望也越来越高。
一、“体面+”教育范式的逻辑起点
(一)落实国家意志的需要
保障、提高全体国民的尊严,让每位国民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是党和政府部门的重要执政目标。实现这一执政目标,需要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二)超越教育不足的需要
在生命美学的视野里,学习是人在受教育时代要完成的更美好的事情,因为人在学习中不断地超越过去,成为更体面的自我。但现在,不管是考试还是日常学校管理,部分家长、学校管理者、教师会从横向对比中把学生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那些优秀的学生,也会被迫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失误、错误。
(三)形成校本特色的需要
近年来,寿光市的社会发展速度快,家乡人有了更大的生活质量提高空间。因此,他们对于高质量的、更体面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渴望下一代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学意义上的尊严、体面,观照的是师生完整的生命个体。师生只有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生命个体享有的、区别于物的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幸福,才能说自己体面地生活在学校里。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以及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学校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如何吸纳中国传统优秀教育智慧、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如何夯实师生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等问题,是值得每一个学校深入思考、研究并探索的重大课题,从而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创建中式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不断组织教师剖析、讨论,逐渐达成共识:教育应该有个体面的样子。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不断地做更好的自己,追求卓越,直至成为体面的自己,在进一步地提炼后,学校提出了“体面+”教育范式。
二、“体面+”教育范式的基本要义
(一)“体面+”教育范式的内涵
1.“体面+”基本观念的含义
2002年1月版的《辞海》中对“体面”的意思有这样的解释:“格局”“礼貌、规矩、面子”“美丽、漂亮”。学校选用了“格局”“礼貌”“美丽”三个核心词,并将“格局”“礼貌”“美丽”三个词的内涵加以引申,并选取了相应的教育术语相对应。在分析中,将“格局”与“尊严”、“礼貌”与“尊重”、“美丽”与“幸福”相对应。这样的引申,就让“体面”一词和教育内涵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就可以用来阐释学校的办学哲学、办学行为了。“+”是指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科领域内与学科领域外深度融合,并在融合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出新的学校教育实践生态。
2.“体面+”教育范式的内涵
“体面+”教育范式是在“范式”与“体面”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是学校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的共同认知、公认价值、常用技术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体面+”教育范式代表的不仅是学校教育意识层面的东西,也不仅是具体的教育事物,它要通过具体的办学哲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校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得以完整地体现。“尊重”“尊严”“幸福”是“体面+”教育范式的核心价值,“教育体面地存在”“教师体面地教”“学生体面地学”是表现形式,“成为体面的人是目的”是建构“体面+”教育范式的基本出发点,捍卫师生体面地生活的权利、尊严是建构“体面+”教育范式的基本原则,培养体面生活的人是建构“体面+”教育范式的基本追求。
在解读“体面+”教育范式的概念时,把握住了“三层要义”。“三层要义”是从三个层面来解读:从人文层面上来解读,保证这个术语的教育本意;从科学层面上来解读,保证解读的规范性、科学性;从哲学层面上来解读,保证解读行为的深刻性、辩证性。
“体面+”教育范式的建构,要遵循“三大主义”。在“体面+”教育范式的建构中,遵循“整体主义”,是指从整体上把握教育要素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师生的上层世界与具体实践的关系;遵循“极简主义”,是指要解决好教育范式建构的复杂与简约的关系;遵循“务本主义”,是指要重点解决好育人与教书的关系,抓住“育人”这一根本。
“体面+”教育范式建构完成后,是察看学校的某一位教师及一群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实践特征的基本方式,是查看学校的某一个学生及一群学生的意识与实践特征的基本方式。
(二)“体面+”教育范式的主张
1.“面向全体”,践行“公平教育”,追求“有教无类”。这里的核心词“全体”,既是指教师全体、学生全体,也是指教师的职业价值、自身生命价值、家庭价值的全面发展,更是指学生的全面发展。
2.“面向个体”,践行“适合教育”,追求“因材施教”。这里的核心词“适合”,既是指学校适合社会、社区、家庭,也是指教师素养、课堂文化、课程建设、管理评价行为适合学生,更是指学生适合学校、家庭与社会。
3.“面向本体”,践行“修身教育”,追求“立德树人”。这里的核心词“本体”,是指坚守教育的育人根本,是指办学行为坚守培育有中华民族特质的中国人的根本。
4.“面向共同体”,践行“和合教育”,追求“教学相长”。这里的核心词“和合”,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合”一体、学校与教师的发展“和合”一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和合”一体。
5.“面向时体”,践行“启发教育”,追求“启发生成”。这里的核心词“时体”是“时时发展完善中的主体”的简称,主要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学校认为,学生是发展完善中的生命个体,拥有巨大的发展天性、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启发中激励、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天性、潜能,直至在不断地超越做一个更体面的自己。
三、“体面+”教育范式的系统架构
(一)基于“体面+”教育范式,提炼体面哲学
任何一所学校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价值体系,这样既不会窄化教育的内涵,也不会夸大教育的作用,更不会背离教育的本真。因此,基于“体面+”教育范式提炼办学哲学,把有关体面的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核心,把物质文化建设作为次要载体,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保证,把师生的体面行为文化建设作为载体,从而锻造体面学校,成就体面教师,培育体面学生,继而实现学校每一个人的尊严与体面。
(二)基于“体面+”教育范式,营建体面文化
学校的办学哲学、办学思想等体面文化的营建,既需要校长的战略眼光、扎实运作,更要通过师生的理解、认同、探讨和具体实践来落实。通过切实可行的机制,把民主治校的参与权赋予师生,鼓励多元对话,让师生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让师生熟知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的办学行为体面了,师生就会有尊严地、体面地行走在校园里了。
(三)基于“体面+”教育范式,建设体面课堂
1.创建模块化师生共享学程
将教程转化为学程,实现了课程的生本化。学程由三大模块组成:“明标自学”“治标合学”“达标省学”。这三个模块,是三个层次上提炼出来的,内在的教学关系、学习关系层层递进,实现了螺旋式上升。三个模块,分开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课堂环节,聚合在一起则为一个整体的课堂流程。学程分为知新、温故、讲评三种基本类型,以便让不同重心的学程真正变成学生的学习“路线图”。在编写学程前,先让教师基于自己的视角撰写课程纲要,然后将课程纲要转化成学程纲要,依据学程纲要来整合教材,设计课时学程。在使用编写的学程时要注重二次研发,创造性使用,并结合各自的学科规律、中考要求来使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师本化、班本化。
2.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共同体
确定小组成员的方式采用了“S”形分组,待组员确定后,再实行组长聘任制。根据推磨式轮换分工,每个小组内都要实现人人承担角色,人人都有职责。在轮换分工中,既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成长机会,也让每个学生留存不同的实践体验。根据学科实际、学习任务的不同,给成员推荐个体独学、成员对学、小组群学三种学习方式,独学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对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群学是合作学习的整合和拓展。小组评价采取捆绑式评价、过程性评价、质量评价、综合性评价、表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3.建设民主协商的运行机制
课堂运行采取民主协商制,其主要组织形式是基于小组的合作互助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评价”来完成。在具体的实践中,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1)“明标自学”机制。本机制主要以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遇到问题时学生能独立思考,及时完成学程自学任务中的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将相关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并能在深度思考中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迁移和运用。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并记录在自学困惑中。(2)“治标群学”机制。本机制主要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并通过合作探究、展示、教师精讲点拨、群学练习等方式来完成群学任务。教师要参与小组的探究学习和交流展示,并进行巡视、引导,了解发现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精讲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互相讨论。在小组内重点交流被标记的题目,由结对子学生讲解,展示思路。(3)“达标省学”机制。本机制主要帮助学生自我反省、相互评价、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以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学生喜欢的任何一种形式来呈现,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呈现,都要关注知识的提纲挈领。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评价本节课成就与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式等正、反面谈起。
(四)基于“体面+”教育范式,培养体面师生
聘请驻校专家,持续跟进指导,确保学校始终沿着科学有效的路径推进。从2015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以校长任负责人的学术委员会,邀请隋慧成先生担任学术顾问,持续跟进指导学校的教改行为。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开展学术假期活动,进行实战菜单式培训。注重教师素养根基的培育。引导全体教职工做“四好老师”。要求每位教师练就一手好字、写好一笔美文、读透几本好书、上出一节好课。定期举办系列化的国学经典讲座学术活动;组织教师阅读《学记》《论语》等中国经典教育论著,夯实师生的心灵底色和文化根基;在微信群中定期推荐理论文章,讨论阅读心得,提升理论修养。举办序列化“同课异构”教研月和竞赛活动。教研活动倡导“一周一主题,一研一突破,三级成序列”,坚决杜绝碎片化、随意性的教研现象;各学科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序列化专题并进行有效培训,保证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建设了各类教研平台。学科组长建立学科群,随时随地讨论解决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加入了跨校教研微信群,借鉴吸收众多知名教育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了“精品课堂”“精品学程”的双评观摩活动以及“优秀学习者”评选活动。组织了“学区研讨”,学区内的联盟校、其他兄弟学校之间经常性地进行教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