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铸就临床医学专业辉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临床学院”教学模式教学安排 “PDCA循环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蚌埠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家教育部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

    经过长期建设与创新发展,学校现有龙子湖、治淮、宏业和淮上4个校区,在校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涵盖23个本科专业;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学、医学技术、药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6个二级学科授权点。

    学校始终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党的建设统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坚持“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质为本”的办学理念,砥砺凝练出“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传统,孕育铸就了“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走出了一条“顶天立地、精诚为医”的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2018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成“全国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新一届党委带领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为擘绘高水平医科大学美好画卷而不懈奋斗。

    应时而生、与时俱进,筚路蓝缕建成学校品牌专业

    1958年,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缺医少药困境,国家卫生部门、国家教育部门、安徽省决定在蚌埠创建一所医学本科院校,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批优秀教师千里迢迢来到蚌埠,创建了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建校之初和发展早期仅有的设置本科专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逐步发展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并成为其他专业的母体与基础,为后续新专业建设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979年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国家首批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3年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项目获教育部门、国家卫计部门批准。2017年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8年与暨南大学联合招生培养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

    优化方案,追求卓越,逐步形成“653”人才培养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适合地方医学院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涵盖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行为和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六大模块,形成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课堂与网络、学校与社会“五结合”的执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课程培养、实践训练和文化熏陶”,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培养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

    坚持课程育人。通过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教育、专业实践等课程,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学分管理,逐步推进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坚持实践育人。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一是基础实验教学:分为三大模块,生物医学实验教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以及三个层次,验证性试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二是临床实践教学:分为课间见习、临床实习、技能培训。三是课外实践:分为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坚持文化育人。着力构建“四个融入”立体化育人体系,即融入课程建设、融入专业教育、融入第二课堂、融入实践教育

    整合平台、优化内容,重点推进“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打破学科课程壁垒,对基础和临床实验室、培训中心等教学平台优化整合。以整合式教学平台为支撑,“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对基础和临床课程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对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以基本实验技能为基础、以综合性实验为核心、以设计性实验为考核内容的层次化实验教学内容。

    围绕卓越医学人才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目标,不断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多种教学手段,重点推进启发式、讨论交互式、CBL、PBL、模拟教学、网络式教学、虚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混合式教学方法体系。

    开拓创新、统一标准,推广实施“3个三”临床学院模式

    自2006年起,推动医教结合,在两家直属附属医院探索“临床学院”教学模式(见图),实现临床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间见习和临床实习的无缝对接,强化“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

    2014年,“临床学院”模式逐步向非直属附院推广,逐步完善“临床学院”遴选、建设和管理机制;通过“三统一、三活动、三考核”形式,强化临床学院教学同质化建设。“三统一”即统一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保障临床教学同质;“三活动”即临床骨干教师培养、临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临床学院联席会议,保障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均质;“三考核”即毕业实习中期考核、毕业技能考核、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保证学生考核结果客观化。从2016年开始,临床技能大赛在临床学院全面启动,促进了教学医院之间工作交流。

    内外并举、注重品质,大力构建“PDCA”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教学有序开展,学校以“组织保障、标准控制、过程监控、实时反馈、持续改进”为总体目标,构建了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教学质量标准应用体系(见图),将教学质量标准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强化内部监控的同时,主动接受和引入各类评估外部质量保证;积极开展自我评估,申请并组织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专业评估。临床医学办学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和媒体高度赞誉。2017年,临床医学专业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

    以文化人、笃学精业,强化落实“1134”素质培育机制

    临床医学专业一直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以省级“高校研究型辅导员培育工作室”“杏林春工作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室”等项目平台为依托,构建了“1134”素质培育体系:一个目标,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素质培育目标。一个队伍,“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江淮名医、优秀校友、朋辈榜样”组成的素质培育队伍。三重保障,出台教育教学改革文件,设立素质教育机构,形成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个注重,注重课堂教学的锤炼铸造、注重人文素质的熏陶培育、注重社会实践的感知体验、注重心理教育的渗透引导。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校史馆、厚生堂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等育人功能,积极开展诚信感恩、职业道德等主题实践教育,打造具有医学人文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

    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广泛开展教授讲坛、博士论坛、科研讲座、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大科研中心实验室开放力度,支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和积极申报国家级别、省级创新创业计划。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支持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鼓励开展丰富多彩校园的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无偿献血、脱贫支教等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薪火相传、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卫生健康事业成效卓著

    60年来,临床医学专业肩负立德树人、精诚为医的使命,先后为国家培养数以万计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陈孝平、王福生等为代表的当代医学领军人物,也有以刘新民、范先群、卢洪洲、卜军等为代表的中青年学术医疗精英,还有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刘晓林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层的临床业务骨干,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5年来始终保持在92%以上,近3年应届毕业生升研率均在30%以上。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学校连续7年进入总决赛,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并承办了2016年临床技能大赛华中分区赛、2017年华东分区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以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诠释仁心仁术内涵,坚持不懈追求真知、服务社会。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无论是“非典”疫情还是“手足口”疫情,无论是国内各类医疗卫生紧急救援,还是援藏援疆,抑或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到处都有蚌医人挺身而出的身影和大医大爱的情怀。

    面向未来,蚌埠医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四个回归”,聚焦临床医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不忘初心,固本守教,扎根皖北大地,为培育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