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书写课程改革新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我们国家的育人模式,也应是我们国家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这样的育人模式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也显现中国教育的气派。课程是现代学校实施教育的载体,也是国家教育主权的载体。因此,学校课程必须体现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表达。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第八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课程建设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从校本课程开发到课程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发展经历了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文化建设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多样化发展,如何更加有效地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如何更加完善地体现不同学段课程的价值,如何更加系统地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小学,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走上了探索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之路,给现今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借鉴。

    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小学是1921年由爱国华侨捐资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生态教育、和乐人生”的办学理念,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建成了一所“质量优秀、特色鲜明、文化先进”的“五园”(快乐学园、创想E园、精神家园、生态花园、博采乐园)学校。

    立德树人:构建风车式生态课程体系

    “学生是完整的人,各个独立学科所立足的只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某一部分。想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机整合和系统实施。”乐群小学校长王树宏说。学校重点推进风车式生态课程体系的横向实施,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将星星点点的教育资源“光华”优化成银光流淌的教育资源“银河”,打造乐群特色的“新样态教育”。

    所谓风车式生态课程体系,“风车”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形式,“生态”是课程体系的经脉和内涵。其设计思想是:以童心为视角,以理念和学校特色为指导,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将各项课程整合,重新调整和设计,建立了身心修养、人文素养、艺术审美、科技创新、健康自信五大领域,这五大领域之下有层次有梯度地建立普及性特色课程、超市化个性课程、精品化社团课程、序列化节日课程、隐形式文化课程等五大课程层次。

    普及性特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在国家课程中开设普及性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从课程中受益。在普及基础上形成梯度的垒球教学,形成梯度校本教材;在一至六年级思品课中开设国学课、书法课、主题分级阅读课;在一、二年级音乐课中开设形体课,三至六年级开设竖笛课,一至六年级开设藏书票课和乐生活课程。

    超市化个性课程——全校开设个性化课程64门,供孩子们自由选择。每周三下午为乐享个性课程时间,全校1700名孩子像逛超市一样同时选课,选择自己更喜爱的课程。超市化个性课程的设计,不仅让每个孩子学会选择,而且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花开的机会。

    精品化社团课程——乐群小学社团课程有近20项,包括垒球、跆拳道、版画、科幻画等。这些社团课程为有爱好、有潜质、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让他们有持续发展的空间时间。

    序列化节日课程——将节日融入课程。如3月环保节,学生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节约每一滴用水,节约每一度电,利用废弃物品制作小制作;4月体育节,学生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5月艺术节,舞蹈、合唱、管乐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会演,展现出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10月科技节,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为学生们的想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等。

    隐形式文化课程——校领导、全体师生及家长们一起参与校园创意、设计,学校的生态长廊、“七品质”墙、静心小苑等,无处不展现师生的教育情怀和智慧火花。学校还举行师生全员参与的“校园十景”评选活动,评选出“凤凰拂晓”“七品长廊”“古榕映翠”“生态乐园”等十景。无形的影响让他们具备优雅的气质和文明礼仪素养。

    课程融合:走向课改纵深处

    学校课程建设的原点和动力,是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提到未来的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会玩、需要找到意义感。乐群小学人将学生需要作为课程构建、调整和优化的根本依据,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学校多年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成长环境,打破学科壁垒,以主题形式融合了不同的学科知识,并以主题学习和项目研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世界。他们把主科和术科结合起来,数学和科学联系起来,英语和语文、美术联系起来,把学科通道架设起来,把学科自治转化为让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资源。主题课程让学习联结生活,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

    比如学校已经开始探索的和乐超市学科整合主题综合课,既是银币兑换活动,又是一次旧物再利用活动,更是一次综合销售活动。课程以数学学科为主,融入美术、音乐、销售等知识,学生们在一次主题整合课中(项目型课程)学习与生活联结,培养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能力。学校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还关注复杂的社会系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从基于文本到基于生活实践。

    学校开发了古树研究课程,课程涉及科学、语文、美术、综合、思品等学科,通过学科融合,最后成了“与校园古树交朋友”课程。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次研究课程。学生们给校园的七棵古树体检,制作树叶拼贴画,在古树下讲故事,写和古树有关的习作,认领古树。古树研究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究的精神,使学生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爱绿、护绿意识,体会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七彩树”英语绘本课程是乐群小学新开发的绘本整合课程。学校引入澳大利亚希尔斯学校和艾华绘本的绘本和资源,通过现有教材的二次开发,把富有韵律的原文绘本融渗进教学,采用“看绘本”“学绘本”“讲绘本”“唱绘本”“画绘本”“创绘本”“演绘本”的方法和途径,真正落实英语教育的多元目标,让师生生命绽放,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的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完整的而非零碎的知识片段,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值得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学生有能力去探究的课程。跨学科课程的着眼点不是某两个学科或三个学科知识的内容及结构的综合,而是多学科视角和思维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先后开发出“科学与自然”“春天”“生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物启蒙”五大主题30个小主题。开展主题式跨学科学习后,学生能在课堂上接触到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更多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培养,学习态度得到改善。

    二年级开展了以“汽车”为主题的跨学科整合学习,在教室内,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解汽车的历史、种类、安全文明乘车及其用途;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汽车修理厂”主题的数学学习;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汽车模型;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汽车,画汽车,讲解自己设计的汽车,并以写话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构想;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英语教材 Unit 12 In the street;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编排舞蹈,在参与表演中掌握汽车的功能及交通文明知识。他们还走到室外,参观学校停车场,来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参观汽车装配车间、汽车研发车间、参与汽车模拟装配,来到国际车展现场,模拟汽车营销。

    发展教师:提升课程建设智慧力

    “学校要成就两类人,一是学生,二是教师。要想成就学生,必须优先发展教师,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说是学校真正的发展。”王树宏对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和学校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学校育人靠课程,课程建设则要靠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直接连接,“教师”“课程”“学生”三个主体互为因果、彼此互动、相互改变,是学校教育的“共生体”。基于此,通过课程建设改变教师专业行走方式,为学生智慧成长提供动力支持,使乐群小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三赢结果。

    “课程整合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建设者,我们不得不努力改变自己,去迎接课程整合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不得不抛弃传统老套的教学设计,不得不改变一味求稳、不敢求变的守旧心态,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陈志鸿老师说,“改变必然会带来挑战,但挑战会让我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得以迅速发展。当看到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我们编写的教材时,当我在大家的帮助下把一节整合课完美地呈现出来时,我深深地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想,这便是课程整合之于教师发展的意义。”在经历学校课程改革浪潮的摔打后,他的感受俨然透出些许“专家”的味道。

    “课程整合让我不再居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其实课堂上的滔滔不绝,不过都是教师自己的一厢情愿。整合后的课程,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和环节,更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整合后的课堂,学生在滔滔不绝,而老师在助力引导。教师退居学生身后,不仅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自在’。”另一位老师袁颖也是行走在课程整合道路上的一员,她的“深思熟虑”体现的正是她如星光般闪动的教学智慧。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单纯把保质保量地完成教材教学内容当成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是否从学习的课程中得到了发展,关注得却不多。如今,乐群小学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对课程进行甄选与构建的能力。

    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现有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引发了教师对课程和教育的深入思考。乐群小学的课程改革,让教师拥有了建构课程的专业视野,改变着教师的思考与行走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师整合教材、重组课程的能力,更提升了教师对教育境界与教学实践的思考。在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教师个人专业的成长。

    快乐课堂:成就幸福人生

    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乐群小学快乐高效的课堂时间:

    这是一节由语文老师袁颖、数学老师陈志鸿、科学老师宋铮执教的以“森林”为主题的跨学科公开课,当看见穿着“小熊”道具服装的老师走进课室,乐群小学的学生们都沸腾起来了,纷纷向“小熊”打招呼、提问题。在课程开始时,袁颖向学生们提出一个“对小兴安岭有什么想知道的”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陈志鸿、宋铮参与其中,当学生提出“小兴安岭的树有多高”“叶子是什么颜色的”等问题时,他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解答。同样的,在轮到陈志鸿主讲时,当他问到年、月、日的数学算法问题时,有学生却提出年历的由来,袁颖和宋铮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一个半小时后,这节跨学科的公开课结束时,学生们意犹未尽地合上书本,一边讨论“叶脉书签如何制作”等问题,一边离开课室。参与公开课的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尚宝点评道,授课的3位老师互相支持、配合,像组成了一个团体在“战斗”,在学生的启发方面做得出色,显示了课程改革的成效。

    乐群小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精心设计整合的课程里,汲取着丰富的营养,幸福健康地成长。这样的学习生活,将会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明、智慧的种子,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