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1月7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师为学生讲解汽车维修原理。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下篇的故事,同样从清水塘讲起。

    曾经,密密麻麻的300多根大烟囱,是清水塘的标志。

    作为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区,位于湖南株洲的清水塘,也是令长株潭有着切肤之痛的工业污染重灾区。附近居民难忍空气中的异味、水流中的泡沫,一度年年上访。

    近年来,株洲壮士断腕,实施“早阵痛、早转型”战略,对产能落后、过剩和产品粗放粗糙、低端低效的行业加快转型。一组数据可见株洲的决心:过去5年,全市关停污染落后企业1300余家、拆除烟囱400余根,影响产值近500亿元。“清水塘真的清了!”当地群众拍手称快。

    清水塘的大烟囱成为了历史,株洲职业教育却紧紧抓住城市转型发展这一历史机遇,准确切中城市发展脉动,应时而动、应势而为。

    近年来,株洲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抓产业,有效地避免了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综合征。一批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崛起,新的增长点势头强劲,该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是5年前的1.8倍。

    与此同时,株洲以品牌职业院校为龙头、行业企业为骨干、专业为纽带,全面对接全市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先后组建了11个职业教育集团,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并初步形成“产业引导职教,职教引领产业”的生动格局,为城市转型发展装上教育引擎。

    株洲转型升级的密码是什么?答案四个字:城教融合。

    密码一:围绕产业链集聚起“人才链”

    铁路,在株洲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06年,湖南境内第一条铁路株萍铁路建成,株洲成为湖南最早开通火车的地方。此后,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此交汇,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

    正是沿着铁路,株洲由散落的村落逐渐聚合成乡镇,再扩大为县城,最终成长为新中国工业版图上的一颗明珠。

    铁路,不仅赋予株洲生命,更赋予了株洲成长壮大的力量。

    围绕铁路,株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业链条。2013年,株洲集聚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通过集群发展,创新驱动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

    两年后,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突破千亿大关,圆了长久以来的梦想。如今,“复兴号”高铁最核心的零部件产自株洲,电力机车、动车组、城轨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流动的国家名片。

    圆梦背后,是围绕产业链集聚起的“人才链”。株洲会集了全球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最尖端的科技人才,以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达11万人。此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5所高校、科研院所在株洲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10位两院院士在此设立院士工作点。

    形成如此庞大的技术队伍,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平台效应。正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姚和芳所言:“职业院校不仅成为人才输出的平台,还是为产业发展聚集高端人才的平台。”

    近年来,该校与企业合作成立自动化应用技术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建立企业大师工作室6个,引进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8个项目工作站。

    这样的集聚效应,又何止发生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家。为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平台,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株洲连放“大招”:

    畅通引才渠道,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使用编制,鼓励职业院校全职引进紧缺急需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各类人才纷纷落户株洲职业院校,包括领军人才5人,高层次人才49人,占全市总引进人才数的近1/3。

    健全激励机制,用“万名人才引进计划”引来无数“金凤凰”。职业院校引进的行业、企业领军人物和高层次技术人才,经过遴选后认定为株洲市“核心专家”的,享有医疗绿色通道、发明专利补贴、家属安置、学习培训、休假疗休、政治待遇等六方面政策优待,并有5万至100万元的安家补贴、10万至100万元的科研经费和启动资金等。全市有100名行业企业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参与专业教学。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到2016年底,全市在企业和院校共建有1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9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5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9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

    政策加码,打消科研工作者对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的后顾之忧。股权代持、股权激励、产权保护等政策,激发了高层次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

    株洲职教,就此插上腾飞的翅膀;株洲制造业,就此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株洲捷报频传:我国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投产,“中国芯”从株洲走出国门装上马来西亚轻轨;中国出口欧洲的首台超级电容储能式现代电车从株洲开出;时代新能源汽车开进巴西……

    株洲,已然完成了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转型升级。

    密码二:职教从服务产业到引领产业

    “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会集到学校这个平台,不仅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也为地方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沿科技的共享,起到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姚和芳说。

    从服务到引领,这是城市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株洲职教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株洲职教人也已自觉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我们不仅把自己定位为行业的服务者,更追求成为行业的引领者,这样的高度,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徐峰,如此总结学校近年的办学经验。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校悉心培养了一批专业大师。目前拥有4位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两位湖南省烟花工艺大师。

    大师甫一评定,含金量迅速凸显。不仅他们的陶瓷作品一出就被市场疯抢,本人更纷纷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学校通过大师们了解产业需求和企业技术更新,不仅能迅速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还能快速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更能精准进行产业开发。如此,既引领行业又反哺办学,可谓一举多得。

    近年来,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先后研发新产品、新工艺11项,其中6项获国家专利,8项工艺在全市15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5亿元。

    不止于此。面对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要,醴陵向高校伸出橄榄枝。2017年醴陵市政府与位于株洲的湖南工业大学达成校地联合办学协议,在醴陵共同创建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

    “作为瓷都,醴陵陶瓷有4000多个品种、1500多个国家专利,电瓷占世界市场的30%,日用瓷占世界的11%。”湖南工业大学校长谭益民说,陶瓷学院的创建,将引领醴陵陶瓷产业发展,培养大批中高端产业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

    近年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主要服务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参与产业技术革命。学校建设了车联网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所等,对接不同汽车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参与汽车企业应用成果转化。

    更为重要的是,校企在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共同组建团队完成了培养体系标准、技术流程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的开发,支撑了学校人才培养规范化和企业工作流程标准化,拓展了产教融合的内涵。

    谈及未来,该校党委书记邓志革信心满满:“通过深度参与汽车产业的相关技术升级和改造,我们希望用几年时间,能引领并帮助本土汽车企业完成转型升级。”

    各职业院校还主动走出校门服务产业。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省科技厅共建“湖南省石化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株洲市科技局合作成立“株洲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3年,学校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各类培训2.5万余人次,累计为企业解决设备维护维修项目9项、工艺优化项目25项、技术升级和新品研发项目8项、管理服务项目26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

    密码三:教育助力城市大兴创新之风

    每年岁末年初,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都会举办一场时装秀。

    T台上,模特身姿婀娜,衣着时尚大方。T台下,观众或认真观看,或轻声交谈,不时还有人对模特衣着“品头论足”。

    觉得观众业余、没素质?不然。时装盛宴,其实是一场毕业设计服饰作品展,“指手画脚”的“观众”,其实是教师正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考核。

    这一幕,正是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转变教学思路,主动对接产业的结果。“教的方式变了,学的方式变了,考核的方式自然也要变。墨守成规、不敢创新,办学就不会有出路。”校长严建国说。

    “湖南人的性格是‘霸蛮’,敢想敢闯敢干。”株洲市教育局局长吴安浩坦言,“作为教育人,我们更要有这样的意识——为整个城市大兴创新之风助力。”

    在城市转型、办学升级的过程中,株洲职教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体现在办学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

    今年3月,一场为期3个月的“返校季”专项培训,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举行。

    培训针对中车时代电动公司总装车间员工,分“基础知识”“专项知识”“工作技能”三部分内容。中车时代电动公司总装车间负责人杨永松对此连声称赞:“这是校企合作方式的又一创新,对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很有帮助。”

    原来,该校在调研中发现,学生进入企业后,对提升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需求依然旺盛,但学生成为企业员工后,往往失去了进校听课的便利条件。有鉴于此,学校便把校企合作的链条延伸到学生毕业后,效果良好。

    更难能可贵的是,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株洲职教努力探索走出国门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努力开辟更大发展空间。

    2017年4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铁道机车”3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开始招生;与澳大利亚、美国等13个国家(地区)的23个教育机构、跨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培训、学生实习、课程联合开发、产品联合开发等多项合作……

    湖南铁道职院毕业生的国际化服务能力,也越来越受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青睐。出口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国的轨道交通产品,学校的毕业生占售后服务人员的50%。

    在遥远的非洲,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肯尼亚铁路技术培训学校共建“东非(肯尼亚)铁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中国铁路职业培训海外第一单”。该学院还与肯尼亚铁路局、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中国路桥工程公司、西南交大等单位合作,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筹建肯尼亚铁道国际学院,开启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新模式……

    尾 声

    从一个7000人的小镇,一步步成长为超百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株洲的土地上,一代代产业工人挥洒汗水、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