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 回旋造血 助力精准扶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清晨,桂林市阳朔县七仙峰生态茶园一派苍翠清香、充满生机的景象。桂林旅游学院的师生在茶园的实验区进行采样,对园区的气象条件、茶树的生理指标以及茶叶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构建符合广西喀斯特地区漓江流域气候带茶树栽培适宜性评价模型……

    这个茶园是桂林旅游学院主持的教育部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扶贫实验项目——《桂林养生产业园的建设——以茶产业为例》的示范点之一,是学校实施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的试验区,也是学生们实习、创业的第二课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把项目建设与“教育、产业和扶贫——三元一体”分层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机融合,在教育、产业与扶贫之间成功实现回旋造血。

    产教融合造血:持续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

    2016年3月,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是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桂林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林娜指出:“学校产教融合要做好,就要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部门实际需求无缝对接,要形成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专业集群,要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桂林养生产业园项目便是桂林旅游学院在产教融合上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具有种植茶树的独特生态优势。茶产业是当前养生产业中具有良好消费市场的主体产业之一,并且,茶产业链具备可观赏、可品鉴、可体验等多种旅游因素,极具发展潜力。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的项目团队在对桂林茶园产业现状进行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广泛开展校外合作,先后与桂林七仙峰茶业有限公司、柳州三江县布央仙人山茶园景区、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阳朔县旅游发展机构、三江县旅游部门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构建了校、政、企、研合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项目团队把调查、研究、合作成果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开设了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园规划(旅游规划)、城乡与地理规划等专业课程,并实施分层进阶式All-Features-Layered(AFL)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分层进阶式(AFL)教育模式是:面向三类群体——低年级学生,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设置三个模块——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创新创业孵化模块,创新创业精英模块;涵盖两种课程类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桂林养生产业园项目实施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分层进阶式(AFL)教育模式已覆盖酒店管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在茶产业培育方面,现已培育以茶系列健康养生产品为核心技术的企业1家,整合七仙峰生态茶园1600亩,进行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工作,开发出纳米超微抹茶粉1种、茶膳标准制作工艺两套、抹茶药食系列烘焙食品10种、茶固体饮料产品两种,有些产品获得专利,市场效果良好。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循序渐进的专业技术教育与分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很好地展示了产教融合造血的功能,实现了产教双赢。

    教育扶贫造血:持续贯彻扶贫先扶智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扶贫先扶智,教育与劳动技术的输出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举措。桂林养生产业园项目通过茶产业种植和加工技术技能输出实现教育扶贫造血,成果逐渐从示范园向贫困山区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获得茶产业技术,真正推动了精准脱贫。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项目团队在国家级别贫困县三江县针对扶贫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涉及7个村的当地群众3000余人。茶产业在西南地区贫困山区具有易种植、易推广的生态环境特征,但是,项目经过调研发现贫困地区的茶产品往往没有加工,大多保留着传统的种植方式,且规模不大,农户完成种植后大多由商家统一收购茶叶,价格并不高,农户获利少,急需产业升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把加强贫困地区茶产品深度开发作为重点,面向贫困地区的茶叶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茶叶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专项培训,极大提升了茶农的专业技能。

    项目团队还针对生源地适合发展茶产业园,有能力有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团队成员对其进行技术技能培养,并组织种植大户现身说法,引导和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鼓励学生返乡支持茶产业发展。项目实施以来,学校毕业生杨礼林返乡创业,在他的带动和管理下,三江县布央仙人山茶园规模、茶叶品质及茶叶品牌得到了很大提升,形成了万亩生态茶产业基地。今年,三江县布央仙人山茶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茶园的茶旅融合发展模式,解决了当地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桂林养生产业园项目通过将有实践经验的种植大户“引进来”与将有研发能力的专家“送出去”相结合,积极构建两个层面之间的人才交流,实现了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造血:推进乡村振兴的授渔计划

    2018年1月,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乡村振兴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打造各级农业科技园区,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桂林养生产业园项目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建立生态茶园观光旅游体系,建设生态养生产业示范园,实现农旅融合扶贫,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茶产业示范园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一方面利用学校食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实验教学中心平台研发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延伸茶产业链,开发茶膳、养生药茶和茶香调味酱料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示范园的生产加工能力和综合效益,把示范园建造成茶产品深加工的“户外实验室”。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借助学校在旅游策划、培训上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发茶园观光、生态茶采制、茶叶深加工、茶艺表演欣赏等旅游内容,把示范园建造成一个具有旅游效益的景区,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该项目在阳朔、三江的示范园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正进一步归纳总结茶产品技术和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经验,以便让当地企业和农户真正掌握养生产业园的开发模式,并推广至西南地区其他贫困县区。今年2月7日,学校举行了“桂林旅游学院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中心合作基地”的授牌仪式,以此实现科技服务和休闲农业旅游扶贫研究的目的,大大带动桂林周边县、乡镇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长期有效的扶贫手段,而旅游产业扶贫则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下大有前景的扶贫之道。以茶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契机,农旅融合扶贫,在西南地区大力推广茶产业,实现了产业扶贫造血功能:一是疏通了茶产业链的“血脉”,造齐了茶产业的血;二是融汇了高校师生与当地人才的“技术血”,造全了人才血;三是实现了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预防了单一产业发展的“高血压”与“血脂凝固”。

    回旋造血:“三元一体”螺旋式向上发展

    桂林养生产业园项目不是将教育、产业与扶贫作为三个单独的横切面,而是通过茶产业示范园建设将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项目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重要主体协同创新,构建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方面,项目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鼓励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拓宽到贫困地区的农户群中,即搞活产业又推动脱贫。在产业发展方面,项目完善茶产业链,研发茶产品,推动了西南地区茶产业园建设,带动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精准扶贫方面,项目以乡村振兴为战略目标,以茶产业园为示范打造农旅产业创新基地,因地制宜地为西南地区的贫困地区寻找更合适的脱贫路径与振兴之道。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彭青教授在对三江的茶产业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后,评价该项目是旅游教育类具有创新性的项目,构建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平台,平台一方面融合了各方面的资源,对科研、教学以及智力扶贫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具有开放性特点,学生实践性教学、产业提升及其技术扶贫都能较好地在平台中得以实现。

    发展茶产业符合当前健康养生市场大需求,且适合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农民技术掌握能力,这是西南贫困地区的现实基础也是发展振兴的突破口,通过茶产业示范园建设可以发挥生态种植、旅游等自然资源多重效益,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实现扶贫效应的叠加。桂林养生产业园项目实施的“三元一体”分层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产业和扶贫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有机结合,极具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何志贵 刘旸 谢雨萍 邓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