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特殊需求 育闽南文化高端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台湾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传播区,有800多万漳州籍同胞,占中国台湾总人口的35.8%。漳州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依托区位优势,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为出发点,高质量培养闽南文化研究高层次人才,助力政府部门做好对台工作。

顶层设计 有序推进

    2012年由国台办论证推荐的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立项,闽南师范大学成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启动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主要培养从事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闽南文化研究院致力于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既是两岸开展闽南文化交流的特色专业高端平台,也是大陆仅有的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层次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

    同时,学校成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工作指导委员会,由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肖庆伟教授担任主任,国台办交流局、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领导担任副主任,负责指导博士项目实施。委员会创新建立了集体决策、专业审议、沟通协调、评估考核等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闽南师范大学遵循专家建议,不断修改完善博士项目培养方案,调整实施细则,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科学、系统、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招生考试录取、课程教学、导师遴选到学业审查、论文答辩等,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有力地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两岸协作 共育人才

    学校坚持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服务两岸文化交流为导向,坚持“以中国语言文学为支撑,多学科综合培养人才”的原则,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和“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工作实务并举,探索政府部门、高校、民间团体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机制;发挥对台工作的优势,会聚两岸高校与专家学者的力量,采用“导师组制”,培养国家所需的从事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校在闽南历史文化研究、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积淀。20世纪60年代起,学校就奠定了闽南文化研究学科基础。至20世纪90年代,学校开始把闽南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2003年,开始建设系列闽南文化特色学科;2005年,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人文教育等专业开设具有闽南文化内容的新课程,在全校开设闽南文化相关的公选课;2011年,正式启动福建省“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教改试点项目,这些都为博士项目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按照“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不仅要遵循博士生培养一般规律,学习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基础理论,更注重结合现实工作的特殊需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政府有关部门政策制定、开展文化保护与两岸交流等提供科学论证和决策依据的能力。

    博士项目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依托,建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分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闽南方言文化、闽南民间信仰研究、闽台家族社会与文化研究4个方向招生,建立漳州、中国台湾两块教学研习基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培育格局。即,在漳州学习理论知识,邀请闽台著名学者主讲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中国文化史、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修完课程后,再到中国台湾各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与合作导师进行交流研习,从而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与两岸文化交流研究、科学论证、咨询决策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

    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的博士生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博士生主持和参加的课题 30余项,参与承办闽南文化学术会议10余场,参加两岸文化交流活动20余场。其中,2013级博士生郑榕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明清闽南军民家族文献整理与研究”(2015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台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2015年);2014级博士生钟建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两岸传播中的大陆形象研究”(201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闽南社会变迁与民俗流变”(2015年);2015级博士生白雪梅主持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晚清民国台湾诗话研究”(2017年)、省级项目2项,2015级博士生李弢主持省级项目1项、参与省级项目2项;2016级博士生罗臻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闽台海洋政策变迁中的官府与士绅研究”(2017年),2016级博士生胡泰斌主持省级项目3项。

外引内培 优化资源

    学校充分考虑博士项目多学科需求,外引内培,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自博士项目实施以来,引进海内外骨干研究人员10余人。同时,学校派出师生近20人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境外知名高校访学交流,深入了解闽南文化在中国台湾、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深刻理解把握闽南文化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闽南文化研究院已经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其中校外导师由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及台湾“中研院”、台湾师范大学、台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担任。

    为了加强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创新推行“导师组制”。由导师小组的所有成员共同指导博士研究生,从博士论文的选题环节开始指导,要求博士生与导师小组成员充分沟通,并通过参与研讨、课题研究等方式,了解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实际需求,确立研究目标,撰写学术论文。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国内专供闽南文化研究的地方文献库,建成“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闽方言数据库”等子库。目前,地方文献库已收集闽台族谱5000多种、档案与民间契约文书2000余册,其他相关资料6000余册,国内外期刊数十种。

建设智库 服务两岸

    闽南师范大学以“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积极打造高端智库,为政府部门开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政策制定等献策献力。

    根据博士项目的方向,至2018年9月,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7项。此外,学校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两岸社会经济文化交流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对台问题等政府部门委托咨询项目20多项、提交相关机构提案10余项。

    围绕博士项目的建设,一批闽南文化研究的高端平台先后落户闽南师范大学。2012年建立“全国台联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2014年成立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建立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成立“福建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围绕博士项目的发展,在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项目在智库建设、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学院教师撰写的20多份研究报告获相关部门批示或采用。其中,博士生导师吴晓芳教授的研究报告《关注闽南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被国家领导批示,另有多篇被《人民日报内参》采用。截至目前,闽南文化研究院已组织出版和公开发表了30余种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台海文献汇刊(60册)》《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和《台湾族谱汇编》(80册)分别于2014年、2016年在北京举行首发式,《台海文献汇刊》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从2012年起承担国台办年度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此外,还承担了全国台联等团体以“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为国家和福建有关部门开展对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平台支撑。2012年以来,闽南师范大学举办闽南文化学术讲座近90场,主办或承办了闽南文化交流研究方面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经过这几年的实施,“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初见成效。至2018年9月,学校博士项目已招收博士生39人,毕业3人,其中招收中国台籍博士生18人。2016年,学校分别与赣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签订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合作协议。这说明,闽南师范大学已经基本形成闽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辐射性示范效应凸显。

    面向未来,闽南师范大学将继续实施好“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质量培养闽南文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