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乡音 记住乡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点开广西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有声数据库链接,丰富多样、动听鲜活的各种乡音瞬间在耳畔响起。

    “我们留下这些乡音,把它保留在博物馆里,记下的是一份乡愁,更是一份文化遗产。”贺州学院语言研究团队带头人、语言博物馆馆长邓玉荣说。

    邓玉荣年近七十,头发花白、精神矍铄。他从事汉语方言研究30多年,至今仍奔忙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第一线。

    全国十大汉语方言中的六种在贺州都有分布,当地有各种名称的汉语方言土话近30种,语言资源之丰富为全国罕见,其中一些方言处于濒危状态,如果不及时进行音像摄录抢救保存将永远消失。

    为了抢救、收集、保护和利用各民族的语言方言文化资源,贺州学院语言研究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

    杨璧菀是语言研究团队的骨干,常年扎在田野调查和方言研究里。曾经,为了进行语言采集,她将发音人请到学校来住下,并自掏腰包为发音人配假牙、做饭。团队成员刘宗艳为了给方言发音人录音,在租来的房间里专门买了一些旧棉胎给门窗隔音,建了一个简易的录音室。团队成员刘宇亮在桂林资源县住了一年多,跑遍了每一个乡镇进行语言方言的田野调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留下乡音,记住乡愁。

    邓玉荣和团队成员记录下的贺州及周边区域大量珍贵的原始语音资料,全部收藏在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里,这也是全国首个高校实体语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800多平方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记录和保存数量巨大的语言和方言语料成果。

    博物馆藏品以音像为主,兼顾与语言相关的实物,有各类音像资料10万份、文字资料800万字。博物馆自2016年建成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两万余人。语言博物馆的建成,使贺州多彩的语言方言有了一个馆藏之地,贺州的语言文化有了一个传承之家,也使贺州学院的语言学科多了一个研究平台,相关专业人才多了一个成长的摇篮。

    “平时只有回家跟父母老人、乡亲邻里才会用家乡话交流,自己还觉得挺土的。突然在学校博物馆里听到家乡话,感觉有一点陌生的同时竟然还发现了一种以前不曾发现的美,特别是在歌谣里。原来自己的家乡话也可以这么好听,还可以进到高大上的博物馆里。”贺州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董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