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创新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技是国之利器。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托,理应站在科技创新更前沿。高校高质量的本科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科研创新这个龙头。新乡学院多年来以科研创新为龙头,全面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为快速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推进“四个回归”,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为学校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抓好顶层设计

    统筹谋划科研发展新路径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科研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定位、科学谋划,才能使科研工作进入快车道,助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来,新乡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研究谋划学校科研发展规划。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战略部署要求和河南省政府部门《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决策安排,坚持“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确立了“夯实基础学科、加强应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优势学科”的学科发展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研究道路;以全面发展、重点扶持、分层建设、逐项突破为原则;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成果激励,全面推进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以建立校企联盟为依托,加强协同育人创新,完善校企合作科研创新机制,努力实现以科研水平提升来牵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根据《新乡学院关于推进转型发展的意见》及九大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以服务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围绕新乡市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围绕高分子材料、3D打印技术、生物医药、牧野文化、融媒体建设等创新性研究,着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构建以参加和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型人才梯队建设培育体系,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途径,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增强科研创新动力。

    力行强校战略

    积极开拓科研工作新局面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学校在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和“科研兴校”战略指引下,开拓创新,积极践行,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科研发展新路径。

    一是科学布局学科(群),为科研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科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新乡学院制定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分别出台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学科、学科(学术)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分层次、分批次、滚动式”加强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促使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招贤纳士,构建大师级科研团队,快速提升科研水平。人才为立校之本。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进“5433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名师和讲坛新秀工程”“创新引飞导师工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创新学者队伍建设计划”“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四工程、四计划”人才建设项目;出台并施行《新乡学院“创新学者工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新乡学院“教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新乡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以及《新乡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迄今为止,已柔性引进中国3D打印先驱卢秉恒、免疫膜层析快速检测技术专家张改平等45位院士、长江学者和多学科领军学者来校任教,为全面带动学校科研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构建互融共享大平台,筑牢科技创新实验之地。科研平台是实践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依托。新乡学院一方面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挖潜和整合校内科研资源,跨院部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另一方面,主动联系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成立协同育人创新联盟,组建协同育人创新中心,成立行业学院,选派600多人次科技特派员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国家自主创新实验区新乡片区建设,参与“新乡大学科技城”建设,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和办学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深掘科研创新之泉。完善的科研运行机制是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土壤。针对学校科研底子薄,高层次科研项目和成果少的情况,校党委深入调研、广开思路,进一步完善了科研工作运行机制,出台了《新乡学院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励办法》《新乡学院科研成果奖评选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焕发活力、增强动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

    喜结累累硕果

    科研成果再上新台阶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科技兴,则校兴;科技强,则校强。新乡学院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思想为统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使学校科研发展再上台阶。

    一是通过科研发展引领,培育了优秀的科研队伍。新乡学院目前拥有以卢秉恒院士、张改平院士为代表的40余个科研院所数十位业界资深专家和科技研发人员,拥有6位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政府部门津贴和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人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达54人,并拥有河南省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多肽生物技术与动物疫病免疫检测”等4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13个校级首批科技创新团队,科研队伍在不懈努力中已发生了质的上升。

    二是新型科研平台发挥重要作用。新乡学院实现了多项省级和市厅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新增“微生物学”“凝聚态物理”和“教育学原理”省级重点学科,新增河南省“纳米碳修饰膜技术”和“动物疫病分子诊断”工程实验室,还新增河南省高校“薄膜功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建筑节能工程中心”“3D打印材料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余个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学校遴选了19个校级重点学科、12个专业类别(领域)硕士学位培育点强化建设。奠定了学校提升办学层次的学科和人才基础。

    积极利用现有学术刊物《管理学刊》《行政科学论坛》和《新乡学院学报》积极助推科研发展。近年来,《管理学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攀升,在全国人文社科类管理学科期刊中排名第12位,先后入选CSSCI扩展版(2017—201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扩展版,荣获“全国地方高校名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影响力前20位的学术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等称号。

    三是科研项目成果大幅增长。新乡学院2007年经教育部门批准由3所院校合并升本。2011年以来,新乡学院不仅实现了国家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而且已经获得32项国家级别项目立项,在全省2006年以后同期升本院校中排名前列。2018年新乡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量和资助额度在河南省管36所本科院校中排名第19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在省内排名第20位。不久前,新乡学院申请的“河南省光电催化材料与微纳应用技术院士工作站”获批立项建设,成为该校获批的首个院士工作站,意味着该校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有了新突破。同时,学校还实现了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重点立项资助、全国“十三五”教育规划教育部门重点课题、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等零的突破。学校先后完成国家级别省部级科研项目1623项,获得省市级以上科研奖励478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600余件;以新乡学院为第一主持单位承担的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成果、高影响因子论文及国家授权专利等都实现了快速增长。

    四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开放办学是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必由之路。目前,新乡学院沿着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之路与200多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长效合作交流的模式与机制。获批建设“新乡市检验分析测试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与240余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新乡学院协同育人创新联盟,组建了新能源与电动汽车协同育人创新中心和行业学院,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学校与50余家企业合作完成科技创新项目24项,研发出一批优秀成果。其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电源智能充放电检测系统、绿色滑板润滑材料制备工艺、WXX—2微机消谐装置等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五是科研育人日见成效,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国家级别学科专业和技能竞赛中获奖数百项,一等奖就达150多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别一等奖56项,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奖项700余项,其中水下机器鱼、纪录片《盆窑工》均获得国际级大奖。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河南区的比赛中,本校生命科学学院参赛选手取得了1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其中白永渠同学的论文《我国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变规律》获得特等奖并取得了代表河南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八届H3C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河南区的比赛中,本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8位参赛选手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其中熊训松同学取得代表河南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

    毕业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创新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2017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新乡学院居全国350所被调查高校前列,各项指标在河南省被抽查高校中均名列首位。各项指标得分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入围“河南省高质量就业示范高校”“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和“河南综合实力20强领军高校”。

    (侯玉印 赵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