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蜡炬之光”照亮农村教育的希望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浙江省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用真挚的爱心、非凡的耐心、甘于奉献的决心,努力实现“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理想。栉风沐雨,砥砺十载,姚北人以青春为笔,铺陈出农村教育精彩的画卷。

    点滴奉献,成就姚北精神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008年,姚北实验学校正式建立,这时的姚北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没有什么办学基础。学校未来要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是生死攸关的命题。

    “思路决定出路,一开始办学我们就要有一种跨越意识,要跨过农村这道坎。”校长吴建岳如是说。自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吴校长一直扎根乡土,致力于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从不安于现状,也不妄自菲薄。所谓的跨过农村这道坎,是指要引领学校教育走向一个新的高地。他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新格局,提出“个个都要成人,人人都能成才”“多一个标准,就多一批好学生”的办学理念,确立并践行“全人格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优质教育的天空,是他毕生的追求。

    成立之初的姚北实验学校处于“硬件硬,软件软”的困境,即,学校虽然具备了相对完备的硬件设施,但存在着教师数量短缺、队伍过于年轻化、缺乏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等问题,其发展可称得上是“举步维艰”。这一点,和学校共同成长起来的老师们感受尤为深刻。“2008年刚一建校,我就到这里来了,说实话确实是比较苦,因为学校真的是零起步。”副校长邹丽丹介绍说。她和学校全体老师就像亲密的“战友”,学校的每一寸土地都融入了他们的汗水,记录着他们的付出与奉献。“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因一年级的贾老师产假,学校通知我去接替贾老师的工作。今天还在上六年级数学课,第二天就去任教一年级语文课并且担任班主任工作,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和调适期,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但是当校领导电话通知我时,我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一点推脱,马上答应了下来。”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她所诠释的就是“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

    姚北人信奉做人做事要“知行合一”,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在日常点滴中都讲求一个“实”字,重实践,做实事。很多老师不分节假日,自愿在校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寒暑易节,姚北教师们立足于学校这方热土,自主求变,尝试突破。渐渐地,一种以敬业、奉献、团结、创新为核心的教师文化,亦可称之为姚北精神,在这里,应运而生。

    捧着一颗心来,彰显不凡品性

    教师职业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没有对学生炙热的爱,没有对教育执着的爱,没有无私的赤子情怀,就无法成全自己的价值。

    姚北的教师文化,带有一种向心力,将教师们的信念、智慧凝聚起来。他们自觉担当,躬行践履,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提到敬业与奉献,熊沥恢老师就是其中感人而典型的代表,他的事迹感染着姚北的每一个人。熊老师于2010年8月调入姚北实验学校,担任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同年,他协同全组成员成功争创了余姚市规范教研组,成为建校后的第一个规范教研组。在业务上,熊老师总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从2012年8月起,担任教务处副主任、主任,而更令人感佩的是他的敬业精神与教育情怀。2013年,熊老师的左眼开始黄斑变性,由于初发,且右眼正常,并未对平时的用眼造成障碍,他便没有放在心上,继续奋战在教学一线。后来病情日渐加重,到了2015年,他的右眼也突然黄斑变性,眼睛损伤严重,虽然由于治疗及时,右眼病情得以控制,但左眼却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只能处于半失明状态。即使是这样严重的情况,在手术后,熊老师也一天未曾休息,他坚持按时上课,把术前落下的课程及时补上。后因操劳过度,使得右眼再次病变。街道和学校领导都嘱咐他在家安心休养,可熊老师总也闲不住,只要情况稍有好转,就来校工作。有时,他是在女儿的搀扶下走到学校;有时,他要依靠楼梯的扶手缓缓地迈入教室。直到现在,熊老师的眼睛仍未恢复,可他依然坚守讲台,坚持为学生批改作业。在学校里,总能看到他辛劳的身影。

    “由于学校老师比较缺,我每年教九年级,每天6∶30左右到校,晚上陪伴学生到9∶30后回家,用心服务学生。为他们烧水、倒茶、送点吃的(我自己家里带来的),帮学生打扫教室、擦黑板,跟他们讲讲笑话等,让学生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使他们时刻体会到我一直在陪伴他们,关心他们。”鲁优儿老师笑着说道。“很幸运,我与姚北实验学校一起奋斗,共同成长。耕耘十载,那小小的三尺讲台演绎出华丽动人的心灵乐章。我们是演员,更是运筹帷幄的导演,不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要将讲台下所有的主角全部点燃。”张汉元老师深情地说道。

    在姚北,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演绎着,敬业、奉献早已成为刻入每位教师骨髓中的品质,每一天,他们兢兢业业;每一年,他们勤勤恳恳。姚北人有着奉献的热情和坚守本心的韧性,姚北精神不是口号,而是靠他们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古人言“上下同欲者胜”。团结互助,精诚合作,是姚北精神的重要内涵。“姚北人坚信,要实现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不是靠一两个人,而是要靠我们教师群体共同来完成。”吴校长说。相同的价值观,共有的认知,才能让老师们推心置腹,携手共进。他们的合作精神体现在教学、教研的方方面面。例如,数学组童思超老师参与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之前,整组成员都陪同他一起连夜准备课程,有的老师做课件,有的老师做教案,还有的老师积极提供思路。这一幕,对于英语老师孙艳艳来说,也是感同身受。“2016年,我参加余姚市教坛新秀评选,学校的老师们全程陪伴着我,他们一起帮我出谋划策,我们一起讨论交流,有的陪我到凌晨一点多钟。”说到这儿,孙艳艳的眼睛湿润了。“其实,我们平时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这就是一种习惯,按照我们一天的工作计划,努力去干好,大家都是这样,别人都在努力地工作,都在努力地付出,我也应该如此。不管我们数学组,还是语文组,或者其他的学科组,我们每一个老师,大家都是这样的想法,今天的工作,如果我多努力一些,多做一些,那么其他老师可能就会轻松一些。”赵栋栋老师说。是的,优秀就是一种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正是姚北老师群体身上卓越品质的体现。

    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对姚北人来说,创新品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推崇‘毓文养德’,打造出了在宁波乃至全省响当当的国学教育特色,老师们还编写了自己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校本教材,并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无不彰显了教师团队的大智慧。”副校长符建强自豪地说道。2015年,学校投身于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小学部教务主任宓恩泽和推进课改的全体老师,经过一番番探索,在一次次的交流、反思中,学校的课程方案逐渐完善,形成了具有姚北特色的“基于全人格教育的新四维课程”,被浙江省教育部门教研室评为省优秀课程方案;闫冬老师开发的“端笔行墨—硬笔楷书基本笔画”教学课程,于2016年9月被评为余姚市义务段首批精品课程;以施丹丹老师为主开发的“创玩工坊”“飞向蓝天”等系列课程,被评为宁波市精品课程,培养了学生优良的科学素养;唐丽君老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举措,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树立了典型;在“学友互助”课堂教学改革中,李铭老师在小组建设方面的做法获得了老师们的称赞。学校还大力创建智慧校园,现已建成6个电子书包班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精准化、高效化、个性化。这些都是姚北教师努力贴近新时代、完成育人新使命的见证。

    笔者被姚北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感动着,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身影闪烁在眼前。鲁优儿、熊沥恢、吴红波、徐韵茜、俞明霞、宓恩泽、周迪儿、岑芳、周顺利、徐耀固……他们都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教师无疑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的培养就是在为学校的成长蓄力。学校还成立了余映潮名师工作室、郑瑄名师工作室,邀请魏书生、吴正宪等专家来学校讲座。虽然姚北的教师都很年轻,但是有年轻的优势,有年轻的冲劲,更有不破不立的勇气。在姚北教师的心中,敬业、奉献、团结、创新,每一个词都是如此的鲜活、真实。他们从没有刻意地去靠拢,却总是在踏实地践行。

    情义无价,铭记如金岁月

    姚北精神,是10年的品质积淀,它经历着岁月甚至是灾难的考验。2013年,台风“菲特”袭击余姚,这个城市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姚北实验学校迅速展开了救援同胞的行动。当时的姚北被作为了附近受灾村民的临时安置点,学校随即组织教职工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姚北教师们从余姚各地奔赴学校,送来大量面包、矿泉水等物资。校长吴建岳和副校长符建强等十余人迅速组成几支救援队伍,开着汽车,载着皮划艇和食物,驶入受灾严重、急需救灾物资的教师家里,并将个别受灾严重的教师转移到相对安全地带。连续几天,救援队都在路上奔波,有时交通受阻、积水严重,教师们便直接涉水前进,基本每天都在晚上9点多才能回到家中。为了完成救援,许多教师体力透支、磨破双脚。

    大灾面前,愈显真情的可贵。在这次水灾中,姚北教师在向同事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还帮助了很多受灾群众。学校的朱锐丰老师在救援途中,看到一个孩子不慎落水,立刻展开营救,成功救起一个小生命;救援队伍也在一路上搭救了许多需要转移的陌生人。救援过程中,很多家长也参与进来。他们为学校送来船只,和学校救援队一起深入受灾严重的群众家中,因救援船太小,几位家长还将位置让出来,自己在水中艰难前行。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已经毕业的姚北学子也在救援队伍的行列。他们有的和救援队一起去市区救援受灾教师,有的为困于家中的教师准备食物与水。面对灾难,“姚北人”已经成为一个集体,一种标志。

    其实,对于姚北的教师来说,他们是幸运的。教师之间的感情也并非只有在灾难来临时才会显现。平时,在工作上,无论是领导、同事都愿意倾囊相助。在生活上,学校也尽全力去帮助老师解决实际困难。吴建岳曾为有严重经济压力的教师组织募捐;为解决教师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多次奔走于两地的教育系统;邀请厦门大学医学院王彦晖副院长到校科普养生和教师职业病预防措施……同事间守望相助,了解彼此所需。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是孤军奋战。

    事实证明,在“敬业、奉献、团结、创新”的教师文化感召下,姚北的教师们都担负起了应尽的职责,相应地,他们也收获了满满的职业幸福感,收获了尊重与敬爱。为什么姚北的很多骨干教师面对私立学校的高薪聘请而无动于衷?因为是这里培养了他们,带给他们不可替代的经历与不能忘却的情义。这里有可敬的领导、可爱的同事和学生,更有他们的事业和向往。这里,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充实;这里,有属于他们的如金岁月,永远难以从记忆中磨灭。

    口碑载道,强化内心张力

    哲学上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个体若要获得根本上的提升,内心要有充沛的力量。

    人都是需要肯定的,10年的真诚付出,使姚北教师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这份认可化成教师内心的张力,鞭策他们精进不休。

    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教师也是。“老师,这个微课是你自己编的吗?哇,你真厉害,真了不起。”在一堂油菜花解剖课上,学生的反馈让宓恩泽老师欣喜不已。“我只是在课堂当中做了一件我应该做的事,把微课只是当作辅助教学的手段,没想到在学生心中居然会产生这种崇拜的感觉,让我觉得备受鼓舞。”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课程抱有期待,对教师而言,就会感到非常的满足,也会有不断求新求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