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凉山脱贫 推进整体转型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西昌学院扎根四川凉山、情系彝区,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优势,以“四个围绕”为抓手,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落实改革措施,切实推进应用型整体转型发展,为服务凉山脱贫奔康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应用型整体转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西昌学院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几经变迁,2003年教育部门批准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2010年通过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2017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学校办学条件良好,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服务地方有力,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凉山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是凉山资源开发的研究基地,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基地,是服务凉山脱贫奔康的行动基地。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围绕民族地区产业升级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

    坚持需求导向,密切跟踪凉山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保留农学、动科、彝文等传统优势学院,新成立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着力打造一批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开设的60余个本科专业与凉山州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吻合度达95%。

    围绕校地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与凉山州、西昌市共同开创校地合作共赢新格局,共同围绕产业方向打造特色院系、共同助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同助推学校加快建成一流本科院校。与凉山大桥水电集团、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深圳讯方技术股份公司、西昌航天学校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升级、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彝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人才,形成了订单培养、企业顶岗实习、学校顶岗及“一村一幼”支教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主动投身凉山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和健康扶贫活动,成效显著,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到校为“西昌学院青春红丝带志愿团”授旗,鞭策和激励全校师生更好地服务凉山脱贫攻坚。

    围绕民族地区优势资源

    突出开展特色科研

    重点开展以凉山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的自然科学研究以及以彝族文化资源和边远地区管理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1100项,投入经费1.1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10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200余部;选育作物新品种近30个,获国家专利230余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近80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8亿元。凉山特色产业马铃薯、洋葱、苦荞、黑山羊等的科研支持,均主要来自学校。今年7月,学校马铃薯原种扩繁过万斤,创西南地区亩产纪录。

    围绕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人才引进和培养

    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厚植优良师德师风,出台多项政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培”“外引”并举,“专职”“兼职”并用,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高学历教师,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等工作。借力地方政府部门,加大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外引力度,引进博士学校给予每人30万元奖励,西昌市政府部门配套给予35万元的奖励。学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享受西昌市“人才绿卡”待遇。

    学校将以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抓手,切实推进“四个回归”,做好、做实学校全面应用转型和升级发展,将学校建成凉山脱贫奔康和永续发展的基础能力保障基地,为建设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 (彭正松 贺盛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