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题研究也要全面升级
笔者日前参加了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群体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会上发现该区教学研究在悄悄转型,感觉眼前一亮。其中让更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进学科间互融互通、以课题群形式取代单兵作战等做法,反映了未来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大方向。
众所周知,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想更快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除了备课教学、专业培训和博览群书,还要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来提升理论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从现实来看,不少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养成主动做课题研究的习惯,多年来只是认认真真备课、勤勤恳恳上课,对于新出现的教育现象、教学问题缺少探究意识,没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予以研究,因此错失了宝贵的专业提升机会。教书匠与教育家之间的差距,固然有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更多在于理论素养,即后者能从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提炼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育理论,进而对认识教育常识和学习规律、推动教育发展等作出贡献。
教师做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理应成为一种学习方式,但从现实来看,传统的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具体来说,一是学校课题研究往往是孤军作战,虽然有课题组负责人,但课题的申报与完成大多局限在某几个人、某个学科组内部,没有实现学科之间的打通,更谈不上全员参与。二是教研与教学彼此不容,路归路、桥归桥,教研由专门的非任课教师负责,任课教师主要专注教学,很少考虑课题研究之事,两者没有实现有机互通。三是课题研究内容更多聚焦在教学、管理、教材、考试、评价等方面,很少有关于学生整体的认知特点、新媒介对当前学校教学的影响、绘本进入各学科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偏于宏观层面的课题。而这些课题无论对于教师自身,还是学校未来发展,都非常有价值。
近年来,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课堂上的教与学也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这些都迫切需要学校课题研究常态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而实现课题研究的升级,一方面要实现教研由教学研究向教育研究转换、由教材研究向课程研究转换、由考试研究向评价研究转换。这种转换意味着教研和科研真正走向融合,常规的备课、听课、评课和考试活动,教材、课程育人融为一体,备课、听课、评课、考试之间产生更多的内在链接,并有着更深的学理内涵。另一方面,原本单纯的、孤立的课题研究应该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升级为课题群、研究群、活动群,通过建构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实现科研成果的集束式涌现、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让学校课题研究进入良性循环,既要在观念上予以重视,让教师将教学与科研合而为一,养成随时随地做科研的习惯,也要给教师留出做课题的时间与空间,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群体课题作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一种新形态,需要一线教师主动去探索,走出只关注一地一校的传统路径,区别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即不是空对空或者纯理论的研究,而是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实践并推动实践。在课题形式上,可以创新突破,如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过在线学习、在线研究的方式,实现跨学科、跨校乃至跨区域研究。
课题研究升级也好,群体课题研究也好,本质上都是学校教科研的孕育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长点、加速器、催化剂,能吸引更多渴望快速成长的教师加入其中。一所学校有着积极的课题研究状态,势必带来丰富的教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将改变教师的生命状态,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高度、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还将带来区域教育生态的改观。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