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载峥嵘岁月 改革大潮挺中流
本报记者 董少校
潘建伟: 与量子“纠缠”的人
潘建伟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爱因斯坦自序时的感受,自然界的规律是永恒的,昨天是这样的,今天是这样的,明天也是,它们并不会因为个人所改变。看着看着,潘建伟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对规律统治世界的由衷折服。
而这个17岁就对物理世界深深着迷的少年终于在30多年后站在了世界物理的高峰上。
2016年,由潘建伟团队主导研制的“墨子号”成功上天,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在信息领域部署的首个重大工程,也是全球首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项目。
2016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潘建伟接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证书,这位“最年轻中科院院士”以45岁之龄,领衔中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五人团队,刷新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的“最年轻获奖者”纪录。
这一年,潘建伟作为“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开始在科大组建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以一批年轻教师和学生为班底,研究工作几乎从零开始。2004年,实验室进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成为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此后,在中科院、基金委、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部得到快速发展。
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现在科学家用真实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想象。为了认识和促进光子之间纠缠状态,潘建伟的团队同国内及德国、奥地利专家合作,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研究了近10年。
2003年,潘建伟所在的实验室实现了自由传播光子的隐形传态,使得量子隐形传态能应用在更加广泛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2004年,在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更新颖的量子隐形传态,即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奠定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的基础作出了贡献;2006年,首次实现了两光子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2008年,首次实现了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量子隐形传态。
如今,潘建伟的团队中活跃着一批同样有着执着物理梦想的年轻人,80后的陆朝阳、陈宇翱,5年前便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成为教授。师徒三人先后于2005、2013、2017年斩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该奖每两年颁一次,作为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专门奖励35岁以下的佼佼者。
2003年到2008年间,在潘建伟的布局下,一批学生陆续被推荐到国外各顶尖实验室,又都在他的鼓励下,陆续完成学业、回国合作。
潘建伟说,正在发生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会对未来信息时代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产生根本的影响,他们正在筹划建立一个量子星群,发射更多低轨和中高轨量子通信卫星,力争到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在超导量子计算和超冷原子模拟方面,则希望通过5年努力走到国际最前列。
在潘建伟看来,做任何新领域的科研都是艰苦的探索,不过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做成些事情。“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大时代、新时代,能在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一些有益的事情,一些领先世界的事情,一些让国外同行也羡慕的事情,我很感恩。”
本报记者 方梦宇
库尔班·尼亚孜: 传统文化“播火者”
这些天,库尔班·尼亚孜四处奔走,忙着为他一手筹建的“库尔班中华文化推广中心”开门迎客,做着各项准备。
“这个推广中心建成后,可以供更多的乡村少数民族孩子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库尔班·尼亚孜说,“我的目标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撒播到这里乡村的角角落落。”
库尔班·尼亚孜,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小学校长。地处边境的乌什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前进镇有2万多人口,99.5%是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不会说普通话,没有走出过镇子。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拿出30万元积蓄创办了这所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民办小学。
“这所小学成立的初衷,是教少数民族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库尔班·尼亚孜说。为了增强普通话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全校学生不仅学说普通话,还唱汉语歌曲、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
学校专门聘请有国学思想、语文素养功底深厚的教师上国学课。课余时间,全校学生背诵《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唱京剧、说快板、念绕口令、拉二胡、弹古筝。除此之外,每天在教师带领下晨读、晨背、午读、晚背古诗古文,使学生在背诵中逐步增强学习国学的趣味性。
他自己也没想到,这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少数民族孩子学会了普通话,还让孩子们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
“孩子变化很大。不仅能够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且特别懂事,回家爱劳动,也知道孝敬老人。”家长古丽尼莎·吾守尔说,“当初让孩子来这里读书,想的是学会说普通话,没想到传统文化教育这么好。”
走进校园,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味道”。同样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这所学校又是那么的不同——高大的孔子像矗立在操场中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布满了校园围墙、教学楼,教室里传来学生国学经典的琅琅诵读声。
尽管是一所乡村民办小学,但每到新学期开学,学校大门外的道路都会被家长们挤得水泄不通。“不是我办得有多好,而是广大少数民族家长认识到,孩子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库尔班·尼亚孜说,“有的家长从100多公里外把孩子送来读书。”
这所学校刚创办时只有80多名学生,如今已有850名在校生。2003年以来,共有340人参加考试,累计考上区内初中班的学生达到257名,录取率接近80%。这个录取比例,在新疆小学中遥遥领先。2016年,该校首批毕业的学生参加高考,喜报连连,不仅有考入上海、天津等地的重点高校。
库尔班·尼亚孜不仅在学校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他还身体力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公益。办学15年来,他总共为近1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10万元。汶川、玉树地震时,他第一时间捐款。“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们热爱公益、感恩社会的精神。”库尔班·尼亚孜说,“传统文化要诉诸行动中才有价值,我这样做,也是在教育孩子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蒋夫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