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东方设计守望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8-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半球,上半球是金碧辉煌的,法海寺壁画那种,下半球是宁静致远的。”吴海燕的设计也在两个半球游走。

    关于传统文化,吴海燕说过很撩人的一句话:“南山路上的梧桐树,下雨天是咖啡色,等到秋天是白色的,树是有表情的。那些让你感觉熟悉的、亲切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每个人的骨子里。”她想做的,就是把中国文化活化于当下的生活,重新贴合当代东方起居与审美意趣。吴海燕将其概括为12个字:“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

    活化的成果——“东方丝国”的秀走出了国门,吴海燕把它带到美国、法国、德国、希腊,成为浙江乃至中国文化人的一张名片。

    吴海燕自觉地成为东方文化的守望者。有很多企业想收购“东方丝国”,但是吴海燕不想被资本左右,坚持自己做。“其实吴老师可以很有钱、很有钱。”学生们说。

    不止如此,吴海燕还提出构建“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今年已经申请成为文化部重大课题。其实美国学者萨义德早就提出“东方学”,但那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学,吴海燕想回答的是东方人自己的“东方学”,能回答“站在这个世界上,我是谁”的问题。但这依然有人质疑,吴海燕表示“很心痛”。

    盛得下一方荣耀,载得了一种风流,也要容得下他人的误解。也许这是一位有使命感艺术家的宿命?

    钟情做教师

    吴海燕是个爱玩的人。她玩过刺绣、染织、手绘、印染、编织……在她眼里,设计并非自扫门前雪,而是需要玩跨界。譬如设计一件服装,并不单单只是服装,可以尝试延伸到纺织品、陶瓷,甚至最后落入一种生活方式。

    当年流行的挂历美人,一度成为文化符号,吴海燕就曾是活跃人物。她为外国政要夫人设计过旗袍,也为张纪中版《神雕侠侣》设计了影视剧服装,而上海世博会“小白菜”与G20峰会“小青荷”志愿者服装,2017年春晚主持人董卿的礼服,以及刚刚结束的上海进博会的志愿者服装等,都由吴海燕团队设计。

    她把跨界玩进了教学中。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工科和艺术学科的跨界毕业设计已经进行了五年。就在最近,吴海燕去浙江大学机械工业学院,一名院士认真地问她:“我们能不能也跨界合作?你看我们学生做出来的东西黑乎乎地在地上爬,没有一点美感,这不叫产品。本科生、研究生、老师们都可以跨界合作。”

    设计师难免面对秀场和镁光灯,一只脚踏入时尚圈的灯红酒绿,吴海燕还是更喜欢校园。有一年,某企业搞了一场发布会,选了20位名人,吴海燕是其中之一。前排是一线明星,吴海燕坐在第三排。镁光灯啪啪闪个不停,吴海燕向左躲,向右躲,第二天报纸上的照片,她都是歪着头的。从那之后,她发誓再也不去这种场合,因为她从内心不喜欢、不习惯。

    “她在上世纪90年代时,完全可以下海经商,但是她有很深的教学情结,跟年轻人在一起特别开心。”她的学生、现在的同事、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陶音说。即使作秀很晚回来,吴海燕都不会影响上课。她的学生后来做了教师,也像她一样,在企业谈合作时,先把自己的课表交给企业看,“这些时间不可以”。

    作为教师,吴海燕是个思维超前的人。陶音读本科时,吴海燕就要求学生们的设计要站在一线,对接社会需求。1997年,陶音那届毕业生做毕业设计时,吴海燕提出两个要求:必须是成衣,有包装,有定位,有标志,是一件完整的商品;在五六件成衣中,必须有两件代表作,最好有天马行空的创意。

    “当时企业都不太有品牌的意识,现在看来,吴老师非常超前。”陶音特别佩服,就是现在,吴海燕还是像以前一样,“想法变化特别快,团队的人都跟不上她的节奏、跟不上她的点子。”

    吴海燕对学生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历练。她一直鼓励学生哪怕只有些微闲暇,也要争取去各个地方调研实践。作品如同美人,皮相骨相、美与不美的差别只在毫厘之间,对“妙”的把握,只能靠自己的体会,不能指望老师连细微的对美的感觉也一并传授。

    作为院长的吴海燕,更不循常规。设计艺术学院在校园里有两栋楼,分别是18号、19号。有人抱怨学院的教室不够用。吴海燕就在晚上9点去踩点,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逛,发现许多教室、实验室灯开着、空调开着,却没有人。吴海燕索性进行了一场“1918工程改革”:把所有的实验室从系里收到学院,19号楼整栋改为实验室,分散在各个系里、做同样工作的教学秘书也被重新划分工作职责:有的专门做教学研究,有的专门负责教务管理。吴海燕以一名艺术家的敏感,推出一项项改革。在2016年的“双一流”学科评估中,吴海燕带领的艺术设计学科以高分获得“双A”。

    在身边学生眼里,吴海燕雷厉风行,衣食简单,喜欢喝白开水。李春晓说,老师的个人秀,从来不用自己的学生当劳力,她都是交给工作室,个人的事情和教书的事情,老师分得很开。这位知名的艺术家,亦有活泼的一面。有次坐火车,吴海燕提了好多东西,有人给她让座,吴海燕悄悄跟李春晓说:“我有那么老吗?还需要让座?”

    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吴海燕作为知识分子的“刚”的一面。

    “我的外表是圆的,内心是方的。”李春晓说,她有时候也会迎合企业需求去做“爆款”,但“心中有方的东西,只要有时机,就会释放”,因为要“像吴老师一样把中国人生活的态度、本土文化落实到产品上”。

    这也就是李春晓为何从学校毕业多年,又回来找吴海燕读书的原因,“吴老师就是方的东西的来源”。